|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开原市关于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开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开原市关于加快推进肉羊产业
发展的实施方案
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农村支柱产业,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肉羊产业具有特定的消费市场,在畜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随着畜产品消费水平和结构不断升级,羊肉供求趋紧、价格高企,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对我市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畜牧业新的增长点、缓解畜产品供求矛盾、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肉羊饲养量持续稳定增长
截止2020年,全市肉羊存栏量7.1万只,出栏量6.5万只,羊肉产量0.23万吨。肉羊存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3户。
(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我市饲养的肉羊基本上是从山东引进的小尾寒羊,经与本地绵羊杂交、选育,形成的四季发情、常年产羔、一年两产或者两年三产、一产多羔、适合于我市气候条件的“辽宁多羔羊”,成年羊胴体重65千克,适应性强、遗传特征相对稳定。
(三)饲养方式逐步转变
2000年以前,我市肉羊饲养较为粗放,常年靠放牧,入冬后才开始少量补饲。近些年,我市以规模饲养场(户)为基础,积极推广实施羔羊育肥等综合配套技术,逐渐由以放牧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向舍饲、半舍饲的现代饲养方式转变。
(四)养殖效益明显攀升
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每只成年母羊一年养殖收益在1000元左右。
二、发展优势与挑战
(一)发展优势
1.发展肉羊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产业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
2.发展肉羊产业是实施绿色、生态农业的需要。我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畜牧养殖大县,未来两年生猪饲养量将达到200万头以上,肉禽饲养量将突破6000万只,生猪、肉禽产业的发展为我市成为全国畜牧大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均衡利益发展趋势,发展肉羊养殖前景广阔。况且,我市肉羊存栏量仅在7万只左右,发展空间极大。
3.发展肉羊产业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需要。从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看,早在2018年省政府就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牛羊驴特色产业的意见》(辽政办发〔2018〕30号),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由于我市地处农牧交错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养羊。且农村素有养羊历史,产业基础较好。同时肉羊养殖具有对饲养环境要求较低、耐粗饲、养殖成本低、投入小、节省劳动力、繁殖率高、饲养周期短等优势,既适应农户小规模散养,也适合大规模养殖,对于没有经验、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可在家利用闲置场地、房屋进行小规模饲养,通过滚雪球式发展,达到致富增收的目标。
4.发展肉羊产业是充分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优势的需要。我市每年的粮食产量在14亿斤左右,秸秆产量在65万吨左右,发展肉羊养殖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粮食和秸秆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面临挑战
1.良种繁育体系亟待继续完善。优良种羊数量严重不足,品种杂乱,亟待引种选育扩繁和定向杂交;改良技术应用滞后,良种利用率低,人工改良技术体系从业人员不足。
2.生产管理相对粗放。全市肉羊生产仍以中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同时,在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圈舍建设等方面还未有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
3.产业链不健全,产品档次低。我市肉羊产品加工处于生产的初期阶段,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缺乏上规模、大品牌、有影响的企业和产品。未形成专用饲料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羊肉加工、配送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产业综合效益较低。
4.饲草料资源利用不合理。专用饲料青贮较少,青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秸秆打包打捆等专用机械化装备水平低。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我市自然资源潜力,以提升科技含量、调整种植结构和转变饲养方式为手段,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加工销售体系建设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推进现代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环境友好的产业新业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区域化发展。坚持走区域化发展道路,要以我市东部地区为肉羊产业一体化发展主导区,推进三产融合。
2.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因地制宜、一场一策、适度经营原则,综合考虑投入能力和养殖用途、饲草料供应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经营规模,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广逐渐增量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模式,引导传统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转变,优化羊群结构、提高出栏率和产品质量。
3.坚持种养结合。坚持种植业、养殖业紧密联结,为加而养,为养而种,种养结合,配套生产,在农业内部形成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建立股份制或订单农业,使种植业者和养殖业者能够公平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4.坚持品牌建设。坚持品种改良、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建立健全羊肉可追溯系统,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疫病防控、产品安全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在促进增量的同时提升质量效益。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肉羊产业实现四大突破:一是规模发展实现突破。建设一批养羊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知名的肉羊养殖大县。二是生产水平实现突破。通过引进优良肉羊品种,杂交改良群体,肉羊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三是龙头企业建设实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植肉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年屠宰60万只大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1家,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开原肉羊品牌。四是秸秆利用实现突破。提升秸秆处理水平,推广秸秆饲喂技术,培育饲草加工企业10家,肉羊舍饲圈养达到9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肉羊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种羊场建设,提高选育水平、种羊质量和供种能力。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引进适合舍饲的优质“湖羊”品种,建设种羊示范场,以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培育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高的肉羊新品系,增强自主育种水平。
(二)突出抓好标准化适度规模饲养
鼓励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大户通过改扩建,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引导工商资本利用农村闲置场地,投资建设现代化的规模养殖示范场;对农村散养户进行整合,提倡在远离居民区的村外选择地块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
(三)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和人工种草
依托“粮改饲”和“秸秆开发利用”项目,选择专用青贮玉米、饲用高粱、苜蓿等优质品种,发展农田种草、退耕还草、草畜结合,实现生产和生态双赢。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各类农副产品资源,通过物理或化学等处理方法,使其转变为肉羊的优质饲料来源。
(四)培育壮大屠宰和饲草加工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产销运作模式,实现从品种选育到饲料配制、兽药使用再到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全面推行标准化、产业化。
(五)加强疫病防控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做好布病、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强化技术培训和防控知识宣传,全面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六)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落实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在养殖和饲料生产环节违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行为,规范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加强屠宰加工环节监管,严厉打击销售病害肉不法行为,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肉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铁岭市生态环境局开原市分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也要建立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工作。
(二)强化宣传发动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鼓励机关干部、村干部积极参与肉羊养殖项目,并发动其亲属、朋友共同创业;积极引导域外客商在我市投资肉羊产业;鼓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肉羊养殖。同时在扶持项目和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肉羊养殖的热潮。
(三)加强政策引导
在秸秆饲料化利用方面,结合“粮改饲”和秸秆利用项目,给予肉羊养殖饲料补贴;在资金方面,产业扶贫资金可以发展肉羊养殖,也可以利用涉农个人担保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对养殖户给予贷款扶持;在用地方面,只要符合环保和防疫要求的一般耕地,优先提供给肉羊养殖;在产业项目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均可用于发展肉羊养殖,村集体可以采用直接拿资金入股、利用项目资金建设圈舍出租、自己经营或合作经营养殖、把项目资金投入其它羊场收取固定利息等方式,既扶持了肉羊产业,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四)开展技术服务
要积极开展养羊技术培训,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制定肉羊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技术人员亲手操作、现场示范等方式,引导养殖户熟练掌握羊舍建设、设备安装、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全流程技术规范,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
出台背景
2018年省政府就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牛羊驴特色产业的意见》(辽政办发〔2018〕30号),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主要作内容
一、发展现状
(一)肉羊饲养量持续稳定增长
截止2020年,全市肉羊存栏量7.1万只,出栏量6.5万只,羊肉产量0.23万吨。肉羊存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3户。
(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我市饲养的肉羊基本上是从山东引进的小尾寒羊,经与本地绵羊杂交、选育,形成的四季发情、常年产羔、一年两产或者两年三产、一产多羔、适合于我市气候条件的“辽宁多羔羊”,成年羊胴体重65千克,适应性强、遗传特征相对稳定。
(三)饲养方式逐步转变
2000年以前,我市肉羊饲养较为粗放,常年靠放牧,入冬后才开始少量补饲。近些年,我市以规模饲养场(户)为基础,积极推广实施羔羊育肥等综合配套技术,逐渐由以放牧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向舍饲、半舍饲的现代饲养方式转变。
(四)养殖效益明显攀升
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每只成年母羊一年养殖收益在1000元左右。
二、发展优势与挑战
(一)发展优势
1.发展肉羊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产业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
2.发展肉羊产业是实施绿色、生态农业的需要。我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畜牧养殖大县,未来两年生猪饲养量将达到200万头以上,肉禽饲养量将突破6000万只,生猪、肉禽产业的发展为我市成为全国畜牧大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均衡利益发展趋势,发展肉羊养殖前景广阔。况且,我市肉羊存栏量仅在7万只左右,发展空间极大。
3.发展肉羊产业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需要。从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看,早在2018年省政府就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牛羊驴特色产业的意见》(辽政办发〔2018〕30号),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由于我市地处农牧交错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养羊。且农村素有养羊历史,产业基础较好。同时肉羊养殖具有对饲养环境要求较低、耐粗饲、养殖成本低、投入小、节省劳动力、繁殖率高、饲养周期短等优势,既适应农户小规模散养,也适合大规模养殖,对于没有经验、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可在家利用闲置场地、房屋进行小规模饲养,通过滚雪球式发展,达到致富增收的目标。
4.发展肉羊产业是充分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优势的需要。我市每年的粮食产量在14亿斤左右,秸秆产量在65万吨左右,发展肉羊养殖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粮食和秸秆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面临挑战
1.良种繁育体系亟待继续完善。优良种羊数量严重不足,品种杂乱,亟待引种选育扩繁和定向杂交;改良技术应用滞后,良种利用率低,人工改良技术体系从业人员不足。
2.生产管理相对粗放。全市肉羊生产仍以中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同时,在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圈舍建设等方面还未有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
3.产业链不健全,产品档次低。我市肉羊产品加工处于生产的初期阶段,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缺乏上规模、大品牌、有影响的企业和产品。未形成专用饲料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羊肉加工、配送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产业综合效益较低。
4.饲草料资源利用不合理。专用饲料青贮较少,青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秸秆打包打捆等专用机械化装备水平低。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我市自然资源潜力,以提升科技含量、调整种植结构和转变饲养方式为手段,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加工销售体系建设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推进现代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环境友好的产业新业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区域化发展。坚持走区域化发展道路,要以我市东部地区为肉羊产业一体化发展主导区,推进三产融合。
2.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因地制宜、一场一策、适度经营原则,综合考虑投入能力和养殖用途、饲草料供应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经营规模,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广逐渐增量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模式,引导传统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转变,优化羊群结构、提高出栏率和产品质量。
3.坚持种养结合。坚持种植业、养殖业紧密联结,为加而养,为养而种,种养结合,配套生产,在农业内部形成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建立股份制或订单农业,使种植业者和养殖业者能够公平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4.坚持品牌建设。坚持品种改良、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建立健全羊肉可追溯系统,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疫病防控、产品安全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在促进增量的同时提升质量效益。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肉羊产业实现四大突破:一是规模发展实现突破。建设一批养羊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知名的肉羊养殖大县。二是生产水平实现突破。通过引进优良肉羊品种,杂交改良群体,肉羊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三是龙头企业建设实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植肉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年屠宰60万只大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1家,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开原肉羊品牌。四是秸秆利用实现突破。提升秸秆处理水平,推广秸秆饲喂技术,培育饲草加工企业10家,肉羊舍饲圈养达到9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肉羊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种羊场建设,提高选育水平、种羊质量和供种能力。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引进适合舍饲的优质“湖羊”品种,建设种羊示范场,以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培育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高的肉羊新品系,增强自主育种水平。
(二)突出抓好标准化适度规模饲养
鼓励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大户通过改扩建,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引导工商资本利用农村闲置场地,投资建设现代化的规模养殖示范场;对农村散养户进行整合,提倡在远离居民区的村外选择地块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
(三)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和人工种草
依托“粮改饲”和“秸秆开发利用”项目,选择专用青贮玉米、饲用高粱、苜蓿等优质品种,发展农田种草、退耕还草、草畜结合,实现生产和生态双赢。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各类农副产品资源,通过物理或化学等处理方法,使其转变为肉羊的优质饲料来源。
(四)培育壮大屠宰和饲草加工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产销运作模式,实现从品种选育到饲料配制、兽药使用再到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全面推行标准化、产业化。
(五)加强疫病防控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做好布病、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强化技术培训和防控知识宣传,全面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六)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落实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在养殖和饲料生产环节违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行为,规范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加强屠宰加工环节监管,严厉打击销售病害肉不法行为,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肉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铁岭市生态环境局开原市分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也要建立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工作。
(二)强化宣传发动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鼓励机关干部、村干部积极参与肉羊养殖项目,并发动其亲属、朋友共同创业;积极引导域外客商在我市投资肉羊产业;鼓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肉羊养殖。同时在扶持项目和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肉羊养殖的热潮。
(三)加强政策引导
在秸秆饲料化利用方面,结合“粮改饲”和秸秆利用项目,给予肉羊养殖饲料补贴;在资金方面,产业扶贫资金可以发展肉羊养殖,也可以利用涉农个人担保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对养殖户给予贷款扶持;在用地方面,只要符合环保和防疫要求的一般耕地,优先提供给肉羊养殖;在产业项目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均可用于发展肉羊养殖,村集体可以采用直接拿资金入股、利用项目资金建设圈舍出租、自己经营或合作经营养殖、把项目资金投入其它羊场收取固定利息等方式,既扶持了肉羊产业,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四)开展技术服务
要积极开展养羊技术培训,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制定肉羊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技术人员亲手操作、现场示范等方式,引导养殖户熟练掌握羊舍建设、设备安装、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全流程技术规范,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