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市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1日
新冠肺炎的爆发,使很多人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大家都希望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杀灭病毒预防疾病,但在生活中错误使用和存储消毒剂,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新冠病毒的理化特性
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2019-nCOV)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壳上有很多的冠状突起,这种病毒也正是靠着它的冠状凸起才附着于细胞之上并复制发展,破坏了宿主细胞,同时它还会释放一种毒素,正是它的这种特性导致人会感染新冠肺炎的。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如何正确选择化学消毒剂呢?
消毒注重有效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对物品的消毒,建议能用物理方法就不要用化学消毒剂。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居家物品的消毒首选物理方法,通过水煮、曝晒等方法进行消毒较为适合。餐饮具可以尽量选用物理加温消毒的方式,建议开水煮10分钟。保持家中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一次半个小时左右。
目前很多人争相选用各种消毒剂试图杀灭病毒,但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注意其中的成分。乙醚及氯仿均为有机溶剂,有麻醉作用,液体乙醚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氯仿还可致心、肝、肾有损害,不作为消毒剂使用。而常见的酒精、84消毒液、漂白粉、过氧乙酸等各类化学消毒剂,也应注意其浓度和用法。
化学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呢?
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要尽量采取擦拭或拖洗方式。在日常的公共场所,要注意精准消毒。对扶手、门把手、电梯、电话、台面等人员接触较多的位置要重点进行消毒。若需用化学消毒剂来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时,应在无人的环境。专用手消毒剂每天多次使用是安全的。
过度或不正确使用消毒剂往往引起火灾、中毒、灼伤等,给大家带来了不必要的危害。据报道多人因在头面部、四肢或身上衣物喷洒精进行消毒后进厨房,挥发的酒精突然爆燃,导致脸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创面四肢、呼吸道等部位烧伤;误服消毒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方法。
常见化学消毒剂的特点、使用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蒸汽与空气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3.3%以上,遇到火源会发生闪爆;当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源就会闪燃,不要在空气中直接喷洒使用酒精。选用酒精消毒剂,浓度最好在75%,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消毒效果下降。使用时要清理周边易燃可燃物,不要靠近热源、避免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酒精挥发导致爆燃。若不慎着火,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小面积着火也可用湿毛巾、湿衣物覆盖灭火,室外还可以使用沙土覆盖,严禁使用水泼或用干燥的毛巾、衣物扑打。在室内使用酒精时,需要保证良好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清洁工具,应用大量清水清洗。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灭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84消毒液、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等)、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蚀性以及致敏性,过量或长期接触可能会致人体灼伤,与其它物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因为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两者混合后,会产生氯气等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氯气,可致流泪、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呼吸困难或肺水肿,危及生命。含氯消毒剂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或腐蚀性,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调配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皮肤沾染含氯消毒剂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含氯消毒剂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误服者可立即口服牛奶、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必要时送往医院救治。
过氧乙酸消毒剂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一种强氧化剂,极不稳定,受震、遇高热、还原剂、金属离子、有机物等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浓度大于45%就有爆炸性,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过氧乙酸大都是浓度为40%左右的过氧乙酸溶液,但其性质也很不稳定,可分解为乙酸、氧气。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作用,可以迅速杀灭病毒及各种微生物,但因其不稳定性及腐蚀性,必须稀释后使用。0.2%溶液接触10分钟基本可达到灭菌目的,可用于空气、环境消毒、预防消毒,不能用于对金属物品的消毒。购买后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稀释,稀释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摇晃,防止溅入眼睛、皮肤、衣物。在进行室内喷洒消毒时浓度不宜过高,人员应撤离现场,熏蒸结束室内通风15分钟后人员方可进入。皮肤沾染过氧乙酸消毒液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如何正确存储消毒剂呢?
在购买消毒产品时,应注意其是否有批准文号,是否在保质期内,不要购买无证或者超过有效期的产品。消毒剂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家中存放消毒用品,可购买小瓶装的(不超过500毫升),以够用为宜,以免留下安全隐患。装酒精的容器必须有可靠的密封,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避免用玻璃瓶装存,防止跌落破损。存放消毒剂时,要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避光存放在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台、灶台、暖气等热源环境中。在此专家还提示大家,千万不要将消毒剂存放在饮料瓶中,这样很容易造成家人误服,有小孩的家庭还应将消毒剂让在儿童触碰不到的地方,避免发生中毒。
[专家简介]
杜艳秋,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职业三病房主任,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毒学组委员,辽宁省、沈阳市职业病诊断及劳动能力鉴定专家、沈阳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主要从事职业中毒、生活中毒的诊断治疗及其他职业病诊断及治疗工作。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新冠病毒的理化特性
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2019-nCOV)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壳上有很多的冠状突起,这种病毒也正是靠着它的冠状凸起才附着于细胞之上并复制发展,破坏了宿主细胞,同时它还会释放一种毒素,正是它的这种特性导致人会感染新冠肺炎的。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如何正确选择化学消毒剂呢?
消毒注重有效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对物品的消毒,建议能用物理方法就不要用化学消毒剂。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居家物品的消毒首选物理方法,通过水煮、曝晒等方法进行消毒较为适合。餐饮具可以尽量选用物理加温消毒的方式,建议开水煮10分钟。保持家中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一次半个小时左右。
目前很多人争相选用各种消毒剂试图杀灭病毒,但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注意其中的成分。乙醚及氯仿均为有机溶剂,有麻醉作用,液体乙醚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氯仿还可致心、肝、肾有损害,不作为消毒剂使用。而常见的酒精、84消毒液、漂白粉、过氧乙酸等各类化学消毒剂,也应注意其浓度和用法。
化学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呢?
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要尽量采取擦拭或拖洗方式。在日常的公共场所,要注意精准消毒。对扶手、门把手、电梯、电话、台面等人员接触较多的位置要重点进行消毒。若需用化学消毒剂来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时,应在无人的环境。专用手消毒剂每天多次使用是安全的。
过度或不正确使用消毒剂往往引起火灾、中毒、灼伤等,给大家带来了不必要的危害。据报道多人因在头面部、四肢或身上衣物喷洒精进行消毒后进厨房,挥发的酒精突然爆燃,导致脸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创面四肢、呼吸道等部位烧伤;误服消毒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方法。
常见化学消毒剂的特点、使用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蒸汽与空气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3.3%以上,遇到火源会发生闪爆;当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源就会闪燃,不要在空气中直接喷洒使用酒精。选用酒精消毒剂,浓度最好在75%,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消毒效果下降。使用时要清理周边易燃可燃物,不要靠近热源、避免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酒精挥发导致爆燃。若不慎着火,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小面积着火也可用湿毛巾、湿衣物覆盖灭火,室外还可以使用沙土覆盖,严禁使用水泼或用干燥的毛巾、衣物扑打。在室内使用酒精时,需要保证良好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清洁工具,应用大量清水清洗。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灭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84消毒液、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等)、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蚀性以及致敏性,过量或长期接触可能会致人体灼伤,与其它物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因为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两者混合后,会产生氯气等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氯气,可致流泪、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呼吸困难或肺水肿,危及生命。含氯消毒剂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或腐蚀性,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调配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皮肤沾染含氯消毒剂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含氯消毒剂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误服者可立即口服牛奶、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必要时送往医院救治。
过氧乙酸消毒剂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一种强氧化剂,极不稳定,受震、遇高热、还原剂、金属离子、有机物等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浓度大于45%就有爆炸性,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过氧乙酸大都是浓度为40%左右的过氧乙酸溶液,但其性质也很不稳定,可分解为乙酸、氧气。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作用,可以迅速杀灭病毒及各种微生物,但因其不稳定性及腐蚀性,必须稀释后使用。0.2%溶液接触10分钟基本可达到灭菌目的,可用于空气、环境消毒、预防消毒,不能用于对金属物品的消毒。购买后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稀释,稀释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摇晃,防止溅入眼睛、皮肤、衣物。在进行室内喷洒消毒时浓度不宜过高,人员应撤离现场,熏蒸结束室内通风15分钟后人员方可进入。皮肤沾染过氧乙酸消毒液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如何正确存储消毒剂呢?
在购买消毒产品时,应注意其是否有批准文号,是否在保质期内,不要购买无证或者超过有效期的产品。消毒剂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家中存放消毒用品,可购买小瓶装的(不超过500毫升),以够用为宜,以免留下安全隐患。装酒精的容器必须有可靠的密封,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避免用玻璃瓶装存,防止跌落破损。存放消毒剂时,要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避光存放在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台、灶台、暖气等热源环境中。在此专家还提示大家,千万不要将消毒剂存放在饮料瓶中,这样很容易造成家人误服,有小孩的家庭还应将消毒剂让在儿童触碰不到的地方,避免发生中毒。
[专家简介]
杜艳秋,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职业三病房主任,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毒学组委员,辽宁省、沈阳市职业病诊断及劳动能力鉴定专家、沈阳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主要从事职业中毒、生活中毒的诊断治疗及其他职业病诊断及治疗工作。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