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原市教育局 时间:2021-11-06
开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开原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综合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育领域“十三五”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5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中阶段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教中心1所,完全中学1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2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21所,教学点1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民办小学2所。全市共有幼儿园8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7所(全部享受普惠幼儿园政策);民办幼儿园61所(其中民办普惠幼儿园45所)。另有民办教育机构124个。
全市现有高中阶段学生6865人,其中普通高中6030人,职业教育837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0342人,其中小学生18556人(含民办学校261人),初中生11786人;共有教学班834个,其中小学533个(含民办学校13个班),初中301个。幼儿园在园儿童9144人。
我市教育系统共有教职工4110人。职高89人,普通高中479人,教师学校61人。义务教育阶段3481人(含特殊教育学校27人),其中小学教师1453人,初中教师1127人,一贯制学校901人。
(二)教育事业“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1.学前教育提质扩面。一是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得到加强,“十三五”末期普惠率达到80%以上。二是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完成惠工小区的惠工幼儿园和世纪经典小区的美弗世纪经典幼儿园转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福源华城小区的实验幼儿园(分园)办成公办幼儿园。三是提质进级工作扎实推进。完成34所公办幼儿园和10所民办幼儿园的提质进级工程。
2.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稳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城乡在校生巩固率达97%。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智慧校园项目扎实推进。特色办学成果突出,创建了6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所辽宁省校园环境艺术化示范学校,5所辽宁省体育艺术“2+1”先进学校。促进教育公平,制定下发了治理“三乱”、实施“阳光分班”,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市直小学、初中一年级,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分班,解决了“择校热”、“择班热”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7年10月,我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通过辽宁省政府验收,2018年9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
3.高中教育更加优质。一是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开原高中对所有教室进行改造,重建学生宿舍(工程正在施工),教育教学与工作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逐步现代化,两所高中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完成了“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了教育管理智能化。二是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开原高中、开原二高中与省内名校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本溪高中、大连24中学、盘锦高中等实现资源共享,将为双一流大学及国内其他名校输送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开原高中建设成引领高中教育发展的辽宁省一流高品质示范高中。开原二高中打造成特色学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建设辽宁省一流的高品质综合高中。三是高考成绩逐年提升。开原高中2020年本科上线率达98.8%;开原二高中2020年本科上线率达43.14%,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4.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职教中心立足现有条件,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合理开设课程专业、全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展办学模式、竭力落实产教融合,圆满完成了每年既定的招生目标,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条件逐步完善。民办教育方兴未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成立了民办教育行业协会,发挥协会优势作用,加强交流合作,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办教育机构健康发展。
5.特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新建了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齐全配套,教学环境明显改善。落实了特教学生“三免两补”政策,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6000元。残疾儿童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全免费,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
6.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学行为,推进师资水平提升。 有效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十三五”期间招聘教师416人,对120余名校级领导进行了交流。逐步改善教师待遇,制定了《开原市农村学校差异化补贴实施方案》,落实了班主任津贴每人每月300元政策。“十三五”期间共评选各级各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00余人。
7.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03个,总投资13148万元。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攀升,面貌焕然一新。90%以上的中小学校舍改造成了楼房;90%以上的学校取暖已经实现煤改电。
8.“县管校聘”政策稳步推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铁岭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开原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县管校聘”工作。
9.扶助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完善。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开原市教育系统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实行“脱贫不脱政策”,即凡是在我市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期间,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受到资助,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因贫辍学”。5年来,开原市教育系统共扶持我市户籍建档立卡贫困生830人,资助金额达300余万元。
10.校园安全与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安全工作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所有校园技防、物防、人防已实现“三个百分百”。加强校园周边治理。整治行业乱象,防止校园暴力,扫黑除恶等工作稳步推进。信访维稳工作成果显著。“十三五”以来,信访信息系统转办案件全部按照受理时间、答复时间规定的要求,对诉求人做出书面答复,并将答复意见书及时送达诉求人,信访“三率”均达到上级要求。
二、教育领域“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布局不够科学
由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人口快速向城区集聚,学校撤并后数量减少,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新楼盘开发、新小区出现,没有及时发展配套教育服务功能,导致目前我市城市学校学位明显不足,一些城区学校的部分年级出现大班额,师资力量紧张,活动场所不足等现象。而部分乡镇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出现教师数大于学生数现象,新开街中心小学有40余名教师,学生只有30人,个别村小的学生只有个位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
(二)教师结构配置不够合理
全市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总体缺编。目前,全市中小学共缺编374名。其中:高中缺编54名,城镇初中缺编14名,城镇小学缺编142名,农村初中缺编27名,农村小学缺编137名。农村小学学生9251人,教师1300人,市直小学学生8204人,教师仅有630人,小学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体育、美术、音乐、地理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的村小一直没有体育教师。学前教育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不足,幼儿园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足,学历水平偏低,公办幼儿园部分教师是从小学调到幼儿园的小学教师,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制约了学前教育发展。教师整体年龄结构老龄化,教师退休进入高峰期,部分学校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三)教育投入略显不足
由于受到我市财政困难影响,五年来,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硬件设施的更换、维修、新建未达到预期,教师培训费不足,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计划未落实到位。按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生均运动场地为13.56平方米,各学校生均不足6平方米。城市部分小学设计标准为 30个教学班,现已发展为40余个大型教学班,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按照辽宁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学校绿化面积不少于占地面积的35%,城区大型学校,绿化面积至少要达到4000平方米以上,我市各学校存在很大差距。
(四)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中等职业教育滞后,基础能力建设相对薄弱,职教中心硬件设施不完善,综合楼建于1989年,即老化又不够用,教学设备器材落后,整体办学条件差。技能型师资严重匮乏,有些专业,特别是新兴热门专业课程无法开设,不能吸引生源,导致招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
(五)师德师风有待加强
“十三五”期间,查处10余起教师乱补课现象,处理了20余人,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仍然屡禁不止,治理“三乱”问题任重道远。虽然也按照省、市要求,制定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严肃处理,但个别教师为了个人利益铤而走险,乱补课现象久治不绝,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影响。
专业心理教师缺乏,作用发挥不好,与实际需求差距甚远。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这部分人群大部分没有固定工作,根据新华路小学统计,本学期有555名随迁子女(父母一方或双方从外地来开原打工),583名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其中有一半由老人监管,还有部分学生在看护班长托,导致这部分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致使这部分学生大多性格孤僻,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如不及时疏导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产生不良后果。各学校专职保健医生短缺,全市只有3名,疫情期间暴露出明显问题。
(七)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不完善
2018年以前我市综合实践基地基本上没有开展活动。2019年5月7日,经教育局协调,将红旗小学的行知园(位于松山镇半砬山村)交由教育中心代为管理,作为我市临时综合实践基地。基地没有独立法人、独立编制、独立场所,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申请不到国家彩票公益金的资助,账号一直处于封号状态,导致基地缺少上级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的支持。目前基地缺少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专业教师,已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基地教室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化,急需修缮。
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将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
——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定不移地立足铁岭市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坚持促进公平原则,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
(三)发展定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全力提升我市师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形成和谐、幸福、民主的教学氛围。争取未来5年,我市教育水平从辽北中游跃升前列。
(四)发展目标
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目标。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推动思政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启开原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
四、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完善德育教育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先进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艺体素养培育工程、校园品位创建工程、地域文化寻根工程,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学校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等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扎实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预防和干预学生重大心理危机的工作机制。
3.加强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深化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展演展示改革,丰富青少年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校园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完善美育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课程为主体,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保障体系和学校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强学校校医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校医队伍专业化。建立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有效工作机制,加强防近工作督导检查,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规范学校食堂管理,积极促进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4.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教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继续发挥关工委的作用,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全面推进学前教育
5.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一是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符合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探索“新型公办幼儿园”办园模式。三是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依据《辽宁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 》,“十四五”期间逐年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四是开启全市幼儿园提质进级工程。享受政府给予的物资奖励,进一步提升幼儿园环境。五是保障幼儿园教师合理待遇。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工资水平。六是依规依法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
(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
6.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到2025年,小学、初中规模均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班级学生数不超过45人,初中班级学生数不超过50人。一是在滨水新城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邻学校,完善滨水新城教育功能和城市配套功能。二是八中搬到现在二高位置,实现育才小学与八中分离,增加学位和生均活动空间,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紧张问题。三是推学校进合并。计划将业民中学和业民小学合并为业民学校,在业民小学院内新建综合楼,建筑面积为9900平方米,总投资1980万元,预计于2025 年完工;将三家子中学和三家子小学合并为三家子学校,在三家子中学院内新建综合楼,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预计2025年完工。3个乡镇中小学(八宝、松山、林丰)处于同一校园,但不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借鉴其他乡镇一贯制学校管理运营模式,逐步将其合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四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十四五”期间,以家长、学生自愿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对19个村小进行合理裁撤,5年内完成,达到统一教学管理、资源分配,提高农村整体教学质量。
7.推进集团化办学。发挥民主教育集团、实验小学、三中等优质学校核心品牌效应,实行“1+X”捆绑模式 ,名校+薄弱学校(市内)、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等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有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应,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整体效益,加快形成学校共同发展,老师共同进步,城乡携手并进的新态势,从而实现我市教育发展整体推进。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积极探索县管校聘制度,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合理流动、聘用、退出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首先在教育集团内部,实施县管校聘,然后逐步推开。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学业水平的监测,杜绝“一票否决”事项的发生,按时间节点接受各级政府验收。到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等三个方面均达到辽宁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标准。2025年,年初报铁岭市政府预检,上半年接受省级评估验收,下半年接受国家审核认定,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8.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学资源。继续保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良好势头,争取设立教育专项资金,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落实。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经费单列。积极争取和有效使用中央和省教育建设项目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确保薄弱学校改造和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市财政设立教育专项资金,加强学校校舍维护维修,持续更新教学仪器、教具等设备。落实教师待遇,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证逐年增长,并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全市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保障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好偏远地区教师的津贴补贴政策,对农村教师实施差异化补助。给予班主任每月不低于300元的补助费。到2025年,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达到4.5平方米以上,初中达到5.8平方米以上。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达到7.5平方米以上,初中达到10.2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达到2.3间以上,初中达到2.4间以上。音乐、美术教室配置,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教室1间以上。确保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高效、均衡配置。
9.全力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继续开展“助残日”活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提高其使用效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发挥群众组织、村(居)委会和青年志愿者等作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女童保护措施。持续推进“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探索我市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发展途径。
10.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及省课程设置方案要求,严格执行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坚决治理教育系统“三乱”问题。对在职教师违规补课问题,加大处罚力度。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严格规范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和培训行为。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引导家庭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人才观,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形成家庭、学校共同育人合力,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
11.发展高质量的民族教育。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造幸福生活能力。加强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完善少数民族教师培养、管理制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把市朝鲜族中心小学和朝鲜族中学整合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强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支持朝鲜族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12.做好“控辍保学” 。进一步提高普及程度,确保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指标要求。强化“控辍保学”,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强化“双线控辍”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确保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助学制度,将进城务工子女、外来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外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在85%以上。
(五)推进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
13.认真探索高中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开原市县域内初升高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达到辽宁省优质高中标准。一是将开原高中建设成向研究型本科大学输送人才为主的辽宁省一流的高品质示范高中。二是推动开原二高中构建以“文化课教育”、“艺体教育”、“职业教育”三足鼎立的大教育格局,推动“职普融通”,向研究型本科大学、应用型本科大学、高职院校输送人才,建设成辽宁省一流的高品质特色综合高中。三是鼓励民办高中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在滨水新城建一所民办高中,弥补高中教育资源不足。四是推进滨水新城开原高中建设,建成搬迁后,将二高中搬迁至高中现址。
14.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构建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完善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5.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力度,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
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推动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互相贯通、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培养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双师型”教师为支撑、骨干教师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加快职教中心转型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和退役士兵开展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七)大力办好特殊教育
16.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逐步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
(八)加强民办教育管理
17.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选择性教育需求的民办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入规范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学校自主决定。开展民办学校资金监管工作,搭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服务平台,设立民办学校培训费监管账户体系,规范民办学校收退费流程。切实做好民办学校资金风险防范工作。支持引导民办教育协会在行业自律、宣法维权、业务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引导民办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鼓励民办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民办学校建立教师从教奖励和保障制度。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监管。推进民办教育信息公开。
(九)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
18.深化硬件基础建设。加深同开原市域内通信运营商的合作,进一步升级改造校园网络,到2025年,将全市高中校园网络带宽提升至500M以上、中小学校园网络带宽提升至200M以上。将现有基于IPv4的网络升级至更包容、更高效、更安全的IPv6网络,应对未来互联网发展变化,为我市教育信息化筑牢坚实基底。发挥无线网络在教学中运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推广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校园WIFI,争取在2025年实现中心校以上无线网络全覆盖。有线、无线网络双轨并行,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更深更广的空间。
19.继续完善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基于我市现有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教育” 一体化智慧校园云平台,且平台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涵盖管理平台、电子学生证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安校园远程监控系统、数据监控与治理、数据决策看板等信息化服务,实现对学校教学、教务、教师等方面大数据的管理与分析,为学生在校行为、安全、通讯、学情分析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服务。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
(十)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2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坚守为师之道。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首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继续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十四五”期间,继续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建设示范学校,树立一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和成绩卓著的先进集体。规范教师行为,严格执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
21.提升教师、校长培训质量。全面加强师干训工作,深入开展“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360学时全员培训,促进教师、校长专业发展。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六大制度,严格执行督导机制。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依托名师名校,建立“手拉手”机制,开展好各类学科培训交流观摩研讨等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师5年360学时的任务。提升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和骨干教师数,到 2025年,初中和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保持在2人以上。每百名初中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的教师达到8人以上,每百名小学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的教师11人以上。继续参加铁岭市名校长评选活动。三是加强人才储备。每年按计划招聘100名年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照定学校、定专业、定学科的方式,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和教师招聘计划。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教职工与学生比保持在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的水平。计划3年内逐年补充体艺等紧缺学科教师,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使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艺专任教师均达到0.9人以上。四是强化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全市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评选一批科研骨干教师、科研带头人以及优秀科研集体。
22.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补充机制,推行“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解决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学科间教师超缺编问题。教育局按照相关规定履行教师的招聘、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等管理职能,在编制总量和岗位总量内,按照课程方案、班额、生源及学校布局调整、交流轮岗等情况,调剂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岗位;配合编制部门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按每班不少于1.5名教师标准核定编制;配合人社部门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中小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考核和日常管理。完善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补齐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短板,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实现县域优质资源共享。
23.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严格落实中小学乡村教师差别化补助政策,持续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绩效工资管理,职业院校流动岗位兼职教师报酬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管理,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照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分配。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
五、“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
(一)加强城区学校建设
在滨水新城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含幼儿园)---德邻学校,总投资10000万元,占地面积近5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小学设学位2200个,初中设学位1200个,幼儿园430个学位,解决滨水新城没有中小学、幼儿园的现状,2021年动工建设,2022年底完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在滨水新城建一所民办高中,弥补高中教育资源不足。新建开原市第六中学教学楼及附属设施项目,建设规模9965.24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在紫玉家园小区消防队东北侧地域新建1所小学(含幼儿园),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预计投资2500万元,计划2025年完工投入使用。建成后增加2200个学位,辐射开原清河交界地区,以缓解新华路小学压力。
(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将5G网络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评价、教育科研等领域中来,一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学校管理模式和“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前沿,提高学生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的意识。与上海真灼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我市智慧校园建设,在全市范围内中小学投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设备和系统,包括校端管理平台、电子学生证系统、教学资源库、校园安全与服务系统、交互课堂系统、电子班牌设备、网上阅卷系统等,学校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三)落实厕所改造和国土空间绿化工程
根据国家“厕所革命”文件精神,我市教育系统需要改造的中小学厕所54座, 2020-2021年我市将统筹资金,完成全市54座厕所改造工作 。按照省市要求,2020年校舍维修长效机制中央专项资金516万元,将统筹用于我市中小学校39所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根据三年国土空间绿化方案,按可利用的绿化面积进行栽植,将绿化工作的全部精力放到可绿化地带。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努力形成各学校自己的特色,不雷同,力求做到“一校一景观、一校一特色”。绿化美化与校园文化建议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内原有地形,体现各校教育特色或农村特色,突出个性化特点。
(四)探索九年制寄宿学校建设
结合开原市实际情况,探索建设九年寄宿制学校的可行性,向其他县市九年寄宿制学校学习借鉴,在硬件条件、管理模式上争取达到标准,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寄宿制学校。
(五)筹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学农基地
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将基地纳入到财政预算,设立独立法人和账号,重新申请国家彩票基金账号,争取上级基金的支持。适度补充基地专职教师,加强基地师资力量,内部调剂即抽调市直中小学具备综合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以基层公益岗位的名义招聘10名大学毕业生,聘请社会上有此类专长的人员,特别是聘请非遗传统文化传人,充实到实践基地教学中。如有裁撤的学校,可以用原班人马成立符合独立法人、独立场所、独立编制的综合素质学校,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学农基地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实现开原市中小学生学农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一体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责任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协调政府各部门支持教育健康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干部任用和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校园民主、校务公开。
(二)明确职责任务
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市教育“十四五”规划任务的组织实施,并制定重点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各相关部门要与教育部门主动对接、形成合力,制定完善改革任务中涉及人、财、物等相关政策方面的具体事项。各部门要落实每一项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股室、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
(三)推进依法治教
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能力。完善市人大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充分听取市政协和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育发展。加强教育系统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对各类违规违法办学行为要及时查处。推进依法治校,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四)保障经费投入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逐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持“三个增长”。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就学。规范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完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五)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一是强化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广泛开展安全演练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二是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规定,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强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办学行为。抓好学校章程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三是部门联动,联合政法、公安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安全治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积极配合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开展学生运营车辆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厉打击黑车运营学生行为,认真开展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四是加大阳光、安全校园创建力度。严查与学校挂钩招生、利益输送以及公办学校教师到校外培训机构任教行为,同时积极处理好民师上访问题。
(六)强化教育督导
对教育系统“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开展过程进行细致记录、全面总结。完善问责机制,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各责任人实施监督问责机制,将工作成效纳入个人年度考评。对标年度目标及序时节点内容完成情况,强化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实时跟踪,做好资料整理收集工作,随时迎接上级督导考评。
辽ICP备2021007528号 辽公网安备21128202000157号 电话:024-73822411
网站标识码:21128200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