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aiyuan Municipality

政府信息公开

对开原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73号《关于提高“120”急救能力的提案》答复

来源:开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3-02-02

  荣幸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120”急救能力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依托中心医院开通120急救电话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急救服务需求,提升我市院前急救保障能力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保障基本、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实效、软硬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急需构建120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将有力推动全市医疗急救资源一体化管理,形成高度权威和强有力的指挥调度体系,全面提升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指挥调度能力,实现院前急救“规范、快速、高效、安全”的目标。

  一、主要任务

  坚持“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这一根本定位,建立开原市120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平台(以下简称120)。按照《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要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按照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要求,根据病人病情救急、就近、就专科能力、尊重病人意愿,合理、有效、快捷分配全市120医疗急救网络医院。

  二、调度原则

  (一)病人(家属)自愿原则:在接收到120呼救时,如病人或家属主动要求到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诊治,调度人员按病人及其家属意愿进行调度。

  (二)就近就急原则:根据事发地离医疗机构的距离远近进行调度,缩短救治时间,争取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三)安全专业原则:根据患者(家属)自述病情,结合各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专科特长等进行调度,如急救网络医院设置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执行急诊救治一体化建设,最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优质服务。

  (四)统一调度原则:全市所有120医疗急救信息由120平台负责统一受理、指挥、调度和管理。  

  三、院前急救医疗机构

  合理规划院前急救网络布局,完善以中心医院、中医医院为主体,其他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一)准入机构。根据院前急救相关规定并结合全市急救医疗水平及卫生资源现状,确定二级甲等及其以上级别医院作为一级急救网络机构。科室设置必须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一级科室,有检验科、药剂科等功能科室和X射线影像专业、CT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我市现符合上述条件的医院为开原市中心医院、开原市中医医院。如有新增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经申请可以重新调整为一级网络医院。其他二级医院及二级专科医院作为二级急救网络机构,在一级急救网络机构无法满足患者急诊急救需求时,由120平台根据各二级医院专业特点,统一指挥调度进行院前急救。

  (二)加入原则。医院自愿申请加入120平台,首先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院前医疗急救资质申请,待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授予院前医疗急救资质后,待120平台对医院审核验收后,加入院前急救网络,并签订相关协议。

  (三)车辆储备。120院前急救一级网络医院开原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要确保24小时急救人员和车辆待命。根据要求,按照每3万服务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目前开原人口46万,需配置15辆,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需配置负压救护车6辆,目前,中心医院共4台救护车、2台负压车,中医医院共4台救护车,还需配置救护车7台、负压救护车4台。其它二级急救网络医院的急救人员和救护车作为备用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由120平台统一调度使用。

  (四)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加强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完善急救医师、护士继续教育制度。强化院前医疗队伍建设。合理配置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创新院前医疗急救医师和护士招聘引进举措,满足急诊服务需求。规范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加强调度员、驾驶员、担架员业务培训,完善考核管理。

  四、调度方式

  (一)调度程序

  健全120平台指挥调度工作流程。当有院前急救服务需求时,患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120平台调度人员迅速接听,记录患者病情、事发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遵照先一级急救网络医院、后二级急救网络医院的调度原则,选择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进行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接到通知后,3分钟内出诊,并及时反馈出诊信息至120平台。

  (二)分类调度

  1. 城区调度方式

  (1)病人(家属)自愿:充分尊重患者(家属)意愿,选择就诊的网络医院。

  (2)就近就急:将城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以文化路为界),发生在城区以南的院前急救服务优先调度中心医院,发生在城区以北的医疗急救服务优先调度中医医院,在病人无自主选择时由120指挥平台负责调度,或其他二级及二级专科急救网络医院。

  (3)安全专业: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定期对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开展评估,依据评估情况,结合各医疗机构急救能力,优先选择符合患者病情需求的医疗机构。在病人无自主选择就诊医院由120指挥平台根据患者的病情协助选择就诊医院。

  2. 城区外调度方式

  (1)自愿选择:按照病人的意愿选择就诊的网络医院。(2)综合调度:当患者及其家属或亲属不能够选择医疗机构时,调度人员根据调度原则综合考虑后进行调度。根据我市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将八棵树镇、李家台镇、林丰乡、上肥镇、下肥镇、靠山镇、马家寨镇、黄旗寨镇、中固镇、松山镇等10家乡镇的就诊患者以开原市中心医院作为网络救治医院;将莲花镇、威远镇、城东镇、金沟子镇、八宝镇、庆云镇、三家子乡、业民镇、老城街等9家乡镇的就诊患者以开原市中医医院作为网络救治医院。

  3.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度方式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首先由120平台集中调度中心医院和中医医院,不能满足急诊急救任务时,同时通知其它医疗机构做好应急准备。事件发生地就近的医疗机构要积极反应,快速调动急救力量进行医疗救治并迅速转院。

  五、工作要求

  120平台、各急救网络医院要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工作,不断提高应院前与院内急救能力,强化职责、严明奖惩。120平台的调度人员、各急救网络医院的急救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急救知识,确保做到处置符合急救规范。

  (一)120平台

  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调度和指挥,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5%,确保患者分流合理,院前急救及时有效。

  (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

  1. 各医院构要设立120指挥调度专线,应当配置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急救呼叫,3分钟出车率达到95%,院前急救病例书写率达到100%,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达到98%。

  2. 各医院要加强医护人员、车辆、物资、药品、器材等急救资源的管理,满足急救工作需要。对当日不能参加急救任务的车辆,必须报告120平台备案。

  3. 各医院出诊人员要主动与120指挥调度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发生特殊情况时要及时反馈。每次出诊必须主动与患者、家属及其他报警人员保持联系并进行电话指导,使患者及家属缓解紧张的心情,减少加重病情的盲目行动,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 各医院要完善院前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要妥善保存120院前急救相关资料,包括救护车出车录像、录音、登记记录等。

  5. 各医院要加大急诊科建设力度,提高综合救治能力,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有机衔接。

  6.急救医院应当在接到“120”院前急救呼叫后,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按照“谁主管、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不得因指挥调度、急诊费用及其它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1.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本机构救护车辆的养护和管理。

  2. 乡镇卫生院负责本辖区的卫生应急和突发院前急救的辅助工作。

  3. 如遇以下情况,各单位救护车无条件出车:

  (1)辖区内发生重大伤亡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

  (2)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辖区医院急救车辆予以院前医疗救治,且病情允许(费用由患者家属承担);

  (3)市级急救车辆运转吃紧(即无车可派)或出现特殊状况;

  (4)120平台及上级部门认定需要调动的其他情况。

  六、监督管理

  (1)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2)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120急救和急救网络医院的设置管理工作,对其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3)卫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120急救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情况。

  七、工作考核

  (一)日常考核:开原市卫生健康局将对120急救平台及各急诊网络医院,急救工作的日常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院前急救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电话畅通情况、急救反应速度、人员值班情况,车辆、药品、器械准备情况,急救技能操作熟练情况(如现场急救、监护转运途中救治、医院接诊记录及保管工作),患者满意度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督促整改。

  (二)月、季度、年度考核:开原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对120急救、急诊网络医院的工作进行月、季度、年度考核,120急救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开原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