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水利局
对开原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96号提案的答复
张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东部山区农村小流域治理的提案》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们认为该提案对加快我市东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洪减灾,保持小流域生态环境很有针对性,符合我市建设生态开原、宜居开原、幸福开原的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一定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逐步提高小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一、我市小流域的特点
全市流域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共有有155条、小流域内沟壑纵横,比降大。一到雨季,水量丰富,径流变化大。我市小流域都属山区性河流,受地形、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大,河道坡降大,水流湍急,峡谷险滩多,遇强降雨,河流容易暴涨暴落,产生水灾和引发地质灾害。
二、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
全市小流域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显示,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689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51.1%。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679t/(km2.a),平均沟壑密度0.51km/km2。
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坡度越大,土壤侵蚀越重。
小流域内土壤层薄质地薄,缺少团粒结构,渗水性能差,植物生长能力相对较弱,保水保土的能力差。
人为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及废弃矿山掘损,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平缓耕地产粮食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破坏,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这种恶性垦植不断蔓延,形成了目前的严重土壤侵蚀;因缺薪柴而出现了过度修枝,搂树叶、草皮,甚至盗、砍、伐等现象,从而破坏了自然能量的转化和地面覆盖率,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
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各业发展失调,农民还采用传统的种而薄收方法种地,靠天吃饭。据调查,牧场产草量与载畜量极不均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改良,使地表植被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失去了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进展
近些年来,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纳入了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典型小流域为样板,进行山、水、林、田、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作。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土地蓄水保土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促进了生活的改善。
四、沟壑治理情况。
全市现有侵蚀沟2154条,其中发展沟1870条(中型沟757条、小型沟1113条),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及单面坡耕地中,大部分为排水型侵蚀沟。
2017年以来,根据《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和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实施规划(2017-2020年)》,我市不断加大侵蚀沟综合治理力度,2017-2019年共投入资金5973万元。
通过侵蚀沟项目专项治理工程的实施,项目区蓄水保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按照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定额计算,至措施全部生效时,年减少泥沙下泄量5600t。年可蓄水量2.15万m3。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增加林地面积10.92hm2,林草措施提高侵蚀沟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了侵蚀沟边坡的稳定性,保证两侧耕地安全生产。
通过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保持水土,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增加常水流量,减少汛期洪水灾害,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解决了当地农民人畜饮水的实际困难。
项目区柳编护沟面积23000多平方米,插柳造林面积5.94公顷,措施生效后年产柳条100多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4万元。
该项工程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认可,每条侵蚀沟道都变成绿色环保、生态清洁或耕地复垦型的沟道,不仅可以起到稳定沟道、保护耕地、涵养水源、拦截泥沙、减缓径流的作用,还能实现山青、沟绿、水净、土肥、民富、村美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重视小流域的综合开发,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山地开发和村镇建设,并取得成效,小流域内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受资金等因素来制约,小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仍欠帐太多。小流域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要求仍有差距,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1.治理工作力量分散。小流域治理涉及面大,涉及的部门较多,各部门治理工作的侧重点、要求、标准不同,部门间未能形成合力,难以产生整体的综合的工作效能。
2.国补资金投入不足,治理速度慢
多年来水土保持投资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投入资金少,直接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在流域治理中资金投入少,治理标准不高,只能分散降低标准治理,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导致各项措施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群众见不到效益,影响了治理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治理速度。
3.人为影响生态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不合理的建设,占河道建房、修路、造田,桥墩、水坝建太密,影响河道过水。山地过度开发,在陡坡上种锥栗种果树,采取深翻土耕作方式,一遇降雨,形成径流和冲刷;工程建设工矿开采乱弃土弃渣,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
4.管理滞后。工程管理跟不上,小型农田水利维修工程制度已名存实亡,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河道管理跟不上,对违章建设违章弃土弃渣,违章采沙、占河建设等违章行为处理力度不够,这些违章行为屡禁不止。
六、重视规划,小流域治理及侵蚀沟综合治理已纳入“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
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全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已将小流域治理及侵蚀沟综合治理纳入了“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计划争取省以上资金2.37亿元。
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及面广,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即要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又要规范人的行为,减少人对水的侵害;要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处理好治理与财力的关系,做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要坚持科学治理,体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治理与开发发展的关系,把小流域保护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防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实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生态防护。同时,要把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防灾减灾等规划衔接。
七、开展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为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切实加强小流域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九全面推行河长制,形成治理合力
1、河长全员化。根据省、市河长办工作要求,我市进一步创新责任机制,对全市河流流域进行梳理,逐条流域、逐段包干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同时,每位河长均建立了履职档案,内容包括流域保护、牵头召开的会议或活动、对河流管护的批示等情况,纪录河长履职全过程。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进一步强化流域保护,河长制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2、管理精准化。为加强全县河流流域保护管理的精准化,我市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实际,强化规划管理。按照编制的规划、档案资料,各河长均明确了河湖管理范围、现状及整治方法,确保河长制工作有的放矢,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3、协调常态化。市级河长带头强化巡河举措,深入管辖河段开展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办公、立即整改落实。在县级河长的带领和督促下,全市县各乡镇(街道)级河长、河道专管员认真履职,实施河长制工作网格化管理,上下游、左右岸之间有效协调配合,积极开展流域联合治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河长制工作的有力局面。
4、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筹整合,各成员单位围绕河长制工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河长制工作协作配合。建立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河长制成员单位联席会,通报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合力推进河长制各项治理任务。
开原市水利局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