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新时代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科技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三五”以来,累计认定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通过辽宁省瞪羚企业认定备案2家。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发展到17户,开原起重机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均得到扎实推进。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入,成功接待2019“一带一路”辽宁(铁岭)科技创新合作周活动,围绕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前独联体国家深入交流合作,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技术人才交流合作,在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品生产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产学研合作17项。全面落实了《铁岭市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薄弱
高端科技人才缺乏,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引进数量不多,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建立,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低。
2.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未能充分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比率低,企业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强烈,导致全市创新发展无法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开原市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低,传统产业亟待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亟需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国家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为辽宁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省大力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这将为我市带来更多的外部优质科技资源,有助于突破多年来制约科技发展的资金、人才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我市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政府能够用来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财力相对有限,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够活跃。面对国内先进地区的“磁吸效应”,我市在防止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流失,争夺更多优质科技资源在开原富集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主战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快集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开原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
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重任务,以改革驱动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科技管理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科技投融资机制、科技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坚持市场主导
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资源统筹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3.坚持重点突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集中创新资源,精准发力,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4.坚持以人为本
将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的多种渠道,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创业基础得到有力夯实,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具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20%;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户,培育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户,瞪羚企业5户。累计攻克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10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达到3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20项。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科技创新带头人5名。引进“高精尖”外国专家3名。组建5个以上的省级科技特派团,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
(四)战略重点
1.着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高校院所知识创新主体地位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补齐创新链短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2.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广泛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开放创新,力争解决若干制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国内一流领先的重大产品,促进现有工业园区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发展。
3.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全链条科技咨询服务体系,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诚信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资源在开原富集,培育新的、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以支撑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增强源头创新保障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助力企业技术创新。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技术领先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要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维科容器军工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衔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增强高校院所源头创新能力
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引进外部创新资源,积极支持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并与省内外其他科研单位联合申请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增强产业基础研究能力,支持哈深冷等具备条件的申请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提高解决制约铁岭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能力。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重点支持起重机产业、粮食烘干设备、压力容器、通用设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成果、项目引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卫华起重装备、华原智能车库、三洋等为代表的起重机品牌打造成为全国最优的生产基地,将粮食烘干设备产业打造成为全国知名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整合与带动相关行业及企业,以此为支撑,
2.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和发展节能环保
助力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推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科技发展。主要热力、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企业发展,形成以辽能集团风力发电,三峡新能源风力发电等重点企业为主体,以资源为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3.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
依托兴东科技、豪唐纸业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新型造纸产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我市特色造纸产业园区建设,再通过科技引领发展塑料制品行业、包装彩印业发展壮大。依托德尔地板、秦恒科技、新创水泥等建筑装饰材料重点企业,打造室外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相结合全体系建筑材料产业链,同时推进水泥行业与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
4.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亨泰化工、泓博智源等化工医药重点企业打造以精细医药化工产品为主导的完善产品体系。加强医药生物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重点支持亨泰化工、泓博智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依托科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围绕鸡、鸭、猪等屠宰分割行业、饲料行业以及粮食加工行业,依托胜利牧业、嬴德肉禽、绿荷工贸等重点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拓宽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同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和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到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来抓,努力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优质土壤”。做科技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良性发展。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要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开原实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为铁岭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对科技管理人员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切实保障科技创新规划能够在全市得到有效落实。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努力营建创新创业环境
着力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内部治理和科技创新与社会关系的外部治理水平,为科技创新爬坡迈坎提供强大的推进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大胆尝试、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科技普及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