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aiyuan Municipality

政府信息公开

开原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

来源:开原市商务局 时间:2021-10-17

  开原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发展

  专项规划

  (2021-2025)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目的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20-2025年)》;

  2、《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3、《辽宁省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4、《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1、规划期限:以 2020 年为基期年,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 2021年-2025年。近期:2021年-2022年;远期:2022-2025年。

  2、 规划范围:开原市行政辖区。

  (四)规划行业

  本规划主要涉及现代服务业。

  第二章 开原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经济贡献日益突出

  十三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增加值逐年递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内部结构逐步调整,业态门类日臻完善

  全市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物流产业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初具规模。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亿元。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迸发活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快速崛起,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功能日益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3、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产业特色日益彰显

  商贸流通运行平稳,五金城、建材城、大润发、大商新玛特等专业市场和商贸体稳健运行。轻工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诚信示范市场”,2020年完成升级改造。开原市县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辽宁友爱开原电商直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乡镇(街)线上、线下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4、空间布局优化加快,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服务业全域化发展不断推进, 加快形成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滨水新城商贸功能区加快建设。1.43万平方米的丽湖假日酒店建成投入使用,8万平方米的欧蓓莎商业综合体、4万平方米欧蓓莎酒店、700米长鸿基水岸商业网点、1500米长九州街商业网点、30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市场加快推进。

  (二)产业现状

  1、服务业总体概况

  “十三五”以来, 全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正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开创新局面。五金建材城、汽配城、华科钢贸城、物流企业、大商新玛特、大润发超市等商贸企业稳健运行。指导各类市场规范运行,百姓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夜经济、小店经济丰富和活跃了市场氛围,餐饮特色街区初步显现。轻工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诚信示范市场”。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亿元,比“十二五”末2015年45亿元增加3亿元;“十三五”时期的前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66%。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下降。“三通一达”“万源物流”等物流企业为加快商品流通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我市商贸流通产业呈现不断繁荣的发展态势。

  电子商务起步发展,政府主导支持和扶持电商平台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农副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相互促进、双向流通、协调发展的服务业态新格局。2020年进行全市电商现状调查,现有电商700多户。初步形成“开原榛子、开原大米、开原苗木”三大电商直播基地。2020年在抖音、快手、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销售额达5亿元。建成辽宁友爱开原电商直播基地占地1600平,已投入使用。组织辽宁友爱开原电商直播基地与辽宁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多次联合开展“抗疫复工”“大牌捡漏”“青春助农,友爱辽宁”等活动,有效带动线上消费群体参与消费。涌现出张小伟、光头强、小财神等网络直播带货红人。

  (三)短板不足

  “十三五”以来,开原市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1、 服务业占比相对偏低。我市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规模偏小,税收贡献率偏低。

  2、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小,对社会生产的经济贡献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市场呈现出“三多三少” 的特点:小企业多、个体户多、分支机构多,个体户转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少、大型服务业企业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倾向低端路线,高端消费群体有效成长不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增乏力。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制造业的提升调优作用有限。例如,生产制造企业未与大型零售贸易企业形成市场数据的良性互动,缺乏专业的市场数据公司提供精准的工业消费者消费数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体系缺乏协同互作。

  3、服务业开放度不够。服务业主要以零售商贸为主,各周边乡镇的服务业也主要为满足城镇消费的零售业。依托旅游、人文资源等优势,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外向程度不高,服务业发展模式仍以内源型为主,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

  (四)发展环境

  “十四五” 时期是开原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水平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着力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根据供给侧改革需要,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意见,为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市服务业发展面临三大趋势,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更大发展。二是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将得到强化。三是服务业发展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大力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立足我市文化、生态、区位和产业等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融合。

  (二)基本原则

  1.立足优势,特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突出生态、文化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现代物流、文创服务等优势服务业。

  2.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做大做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引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对乡村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乡村地区着重提升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城乡服务业统筹发展、共享发展。

  3.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准入门槛、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创造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县域内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发展方向

  立足开原实际,顺应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加强与沈阳都市圈服务业态的交叉渗透、融合互补,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导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发展,立足开原市“提升老城区,建设新城区” 的规划布局,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第四章 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立足开原实际,以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扩大消费、增强流通为主线,以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为导向,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开原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持续繁荣发展。

  (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到 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突破12亿元,带动电商从业人员超3万人,建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辽北电子商务中心。

  1.注重顶层设计和发挥政策优势。一是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把电子商务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重点培育,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增强电子商务宏观指导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措施。在税收、规划、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实招,创新开原电商发展环境,支持并培育电商企业和平台发展。二是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遵循市场规律,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市场运作中的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圈。

  2.加强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城中心区域内,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于地企业及商户,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开原榛子、开原苗木、开原大米、开原特色农副产品、开原友爱洗涤用品等电商基地建设若干个生产基地、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有条件区域发展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3.打造电商创新载体。一是发挥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等引领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开原全区电子商务深度发展。二是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总结推广现有电子商务园区模式经验,大力发展“互联网+园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在开原多催生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园区多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地方特色馆、 产业带和网上旗舰店,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区,提升集聚区功能,衍生产业链和附加值。三是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重点培育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壮大电子商务骨干企业队伍,加快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步伐, 扩大电子商务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4.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一是坚持电子商务城乡联动。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全力支撑全市农村消费品下行和农副产品上行。二是支持开原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以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品牌化的特色产品。三是整合资源。以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建立农特产品种植,确定特色主业、主打产品,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要求,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四是大力创新电子商务模式。A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消费者的B2C 模式: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经验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特色农产品企业或小型农产品电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型农产品电商企业与农户进行合作。合作社与小型电商企业负责对农户生产产品进行技术支持及产品收购、销售。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的电商企业负责对县域的特色产品进行整合、产品品牌打造及品牌推广销售。乡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作为电商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合作的服务点,村级服务点收集全市行政村的特色农副产品。B模式:小型电商企业或农户+消费者的 F2C(工厂-顾客) 模式; 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模式,微店、淘宝店给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户实现网络电商销售。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创业就业小型企业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生产基地、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

  5.提升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城市社区建设网络购物快递投送场所,解决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终端服务瓶颈问题。加快农村偏远地区“向下延伸”快递服务,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二是加强高速网络建设。加快无线宽带、光纤到户接入和 5G 建设及应用,加快社区、家庭等光纤提速工程,加快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完善“云计算”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6.完善多方投融资平台建设。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电子商务专项发展资金,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重点电子商务项目给予资金保障。加强对扶持资金流向监督,确保下发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为电子商务产业链企业提供在线支付、在线融资等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合作,结合开原实际创新支付产品,向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支付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业务,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

  7.加强电商人才培训培养力度。一是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战略, 在县镇两级都逐步建立健全体现人才价值、激发创造活力的电商人才建设战略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二是加强本地电商人才培训,主要针对返乡农民工、电子商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大学生及政府工作人员。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将是构建“企业+农户+品牌”的中间力量。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鼓励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

  1.整合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改善县域内物流网点布局,加快流转基地功能调整,淘汰一批小、散、乱物流基地,建设若干个高标准流转中心,进一步提升物流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物流体系。加大对货运站场建设和开发的资金投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货运站场。

  2.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综合信息交换、物流信息集成服务、物流交易支持和物流协同管理等主要功能,实现物流企业与海关、国检、税务、保险等联网运行。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动导向车、射频识别等装备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电子商务与全社会物流资源更加紧密结合,加快全市物流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

  3.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健全客商、项目信息库,开展“以商招商”、“上门招商”、“会展招商”和“存量招商”等。鼓励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鼓励工业企业将现代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组建物流企业。落实企业培大育强系列政策措施,按运输类、站场类和综合类等业务领域,分类择优加以培育扶持,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规模比较大,技术水平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带动全行业发展转型。

  (三)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层级

  在市中心区域,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推进商业布局、商圈形态和时尚业态有机更新,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不断优化消费路径、打破场景限制、提高服务水平。在滨水新城,随着政府机关搬迁,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原一高建成、医院的建成并投入运行,必将带领人口的聚集,在此基础上,新城区要建设成具有时代特点、特色鲜明的新型商贸城区,与市中心区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形成服务开原,辐射周边、面向全省的高品质商贸中心城区。

  1.主要任务是提升开原城区中心商圈,建设滨水新城副商贸区。结合开原城市发展格局,在市中心区继续优化各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商贸综合体,引入现代经营理念,以适应新消费观念变化,为开原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加强商超、步行街、夜市、星级酒店等重点商业项目建设。在滨水新城,围绕打造10万人口集聚区目标,以青岛路和九州街为轴建设综合商贸中心,建设1个四星级商务酒店、1个农贸市场、1条特色餐饮街区、1个健身美容中心、1个物流集散中心、1个家政服务中心及若干个商业网点,满足滨水新城居民的个性消费需求。

  2.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在优化完善现有区域性商业网点的基础上,推动和引导果蔬批发、洗衣、家政、美发、便利店等生活服务业态围绕社区发展,着力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商圈”。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发展,推进延伸中心镇商贸中心建设。

  3.转型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商贸流通业龙头示范企业,支持本土商贸品牌成长,鼓励企业挖掘品牌价值,加强“老字号”品牌传承和发展,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化、连锁化经营。引导大型商场和超市等传统零售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形成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互为补充的销售体系。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商旅结合”“商娱结合”,促进消费升级。 搭建消费促进平台,组织开展“开原家博会”、“开原购物节”“汽车商贸会”“家装节”等会展活动。

  4.打造乡镇级“消费购物中心”“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交易中心”。鼓励各乡镇建立独具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交易中心,通过把乡镇级“消费购物中心”与“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交易中心”统一起来,把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好,组织集中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大市场。

  (四)培育发展夜经济

  1.培育夜市经济。围绕“提升中心城区、建设滨水新城”发展方向,高标准打造一批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特色街区,引导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等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鼓励发展 24 小时不打烊、便利服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特色美食、休闲娱乐等夜间消费业态发展,打造“撸开原小串、尝开原美食、逛开原商圈、赏二人转文化”的夜间消费街区。

  2.引导夜市消费。创新夜市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引领新型消费。支持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洗浴等行业延长营业时间,营造夜市消费氛围。开展美食节、美食街、美食夜市创建活动,丰富夜市餐饮市场。鼓励盛丰美食城、新都小吃、步行街开设夜市一条街,积极举办旺季夜市、消夏节、纳凉节、啤酒节等活动,加大夜市消费打折让利力度,满足和方便居民夜间消费需求。

  3.打造品牌夜市。坚持夜市街区规划设置有利于人气聚集、不影响公共安全、不影响道路通行、不扰民为前提,高起点规划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品牌夜市街区,鼓励在新建居民小区周边规划建设夜市街区,强化商贸配套服务功能。加快现有夜市的改造提升,通过调整夜市业态,扩张经营规模,加强规范管理,打造一批条件好、特色鲜明、有一定知名度的夜市街区。鼓励现有美食街(城)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丰富经营业态,延长营业时间,打造美食夜市。

  4.完善夜市配套设施。加强夜市整体环境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工作,全面提高净化、绿化、美化水平。配套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市政、环卫设施,加强日常清洁管理,保持夜市环境整洁,防止噪声、油烟等污染。完善夜市布局、交通、卫生、消防、安全警示等各类标志标牌和咨询服务点、车辆停靠点、公共停车场、换乘点等配套设施。

  (五)促进乡镇服务业协调发展

  1.促进中心镇服务业发展。发挥中心镇的节点优势,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围绕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突出电子商务、物流、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营造商务环境,支持中心镇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商业网点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商贸与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也有机融合,提升乡镇功能和服务水平。

  2.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日益丰富的服务产品,逐步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健全农业全程服务和农民共建共享平台;加强发展面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行业。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扩大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面,形成基本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农村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流通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服务,加强农村服务平台建设。

  (六)突出项目支撑

  1.做好重大项目前期服务。落实服务业重大项目,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谋划一批带动性、引领性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对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星级宾馆等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加强部门联动和条线对接,向上争取资金、政策。做好项目包装和组织申报,力争“十四五”时期有更多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论证、政策处理、项目报批等前期工作,保障项目早日落地、按时开工。

  2.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滨水新城商贸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项目服务平台,重点解决项目融资、土地供应等问题。深化重点项目部门领办制和属地责任制,发挥各部门协调机制作用,通过联审会办、主动协办、跟踪督办等方式,加快整合服务资源,打造一站式、出诊式服务,有效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 。

  (七)树立服务品牌

  1.注重服务品牌建设。着力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建立动态品牌培育梯队,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省著名商标、铁岭名牌产品等给予适当奖励,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服务业品牌企业。

  2.完善服务质量管理。探索服务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引导资源向优秀企业倾斜。持续开展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服务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重点加强餐饮企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服务投诉处理能力建设,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文明宣传,引导文明消费。有效推进市场诚信建设,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服务业企业诚信规范经营。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落实各产业重点推进小组的责任主体地位,制定服务业各重点领域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按季召开协调会,不定期召开监测指标分析会,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基层服务业工作的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价。

  (二) 加大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资金支持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业政策措施针对性和精准性。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制定具体土地、财税奖励政策及实施细则。研究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协调,扩大政策惠及面,有效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热情。

  (三)强化要素保障

  根据服务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业规划用地权重和标准,在安排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时向重点项目适度倾斜。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楼宇等存量房产资源兴办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具有现代服务管理技能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服务业实用性人才。同时,完善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四)加强统计监测

  1.完善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重点完善对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的统计,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构建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分析监测工作,提高分析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服务业健康平稳发展。

  2.完善规划引领。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鼓励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等政策,把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项目 储备库,大力引进服务项目。

  3.提供要素服务。认真落实上级和我市有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支持力度,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优先保证土地供给,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紧缺人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再教育,健全服务业人才保障体系。

  4.建立督查机制。强化问题导向,实施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管理“保预期”,扩大规模“争位次”,完善机制“勤调度”,持续推进“求实效”。

  5.推进诚信建设。引导服务业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立完善金融、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物流等重点领域信用系统,并纳入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行业发展环境。

  6.强化规上企业入统。强化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分部门、行业落实发展目标任务,夯实责任,传导压力,积极做好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申报工作,严禁漏报、瞒报、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