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aiyuan Municipality

政府信息公开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开原市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21-10-14

  开委发[2006] 3 号

  关于印发《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市直各部门: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分别由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面临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方位和全局的高度,代表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原要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制定了利用五年时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奋斗目标进百强”的宏伟规划。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面临任务十分艰巨,大好机遇不容错过。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乡镇(街)、市直各部门要坚持总体规划和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抓紧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意见。同时,充分发扬抗洪精神和园区建设精神,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责任、超常的干劲、超常的效率、超常的奉献,万众一心,乘势而上,加速推进开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跨越,为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奋斗目标进百强,打造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打造辽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旗舰而努力奋斗。

  中共开原市委员会

  开 原 市 人 民 政 府

  2006年1月27日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规划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第二次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符合开原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市加快建设辽北现代化小都市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我市全面实施“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外向牵动,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建设辽北现代化小都市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飞跃。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7%(按不变价格计算),是“九五”期末的3.17倍,年均增长23.8%,超过预期增幅1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8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2:23:25调整到28:46:26。预计实现地区财政收入3.45亿元,其中预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按可比口径实现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是“九五”期末的2.7倍,年均增长22%,超过预期增幅8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比上年增长65.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3.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8倍。

  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提升。2005年预计引进域外资金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五年累计引进域外资金50.8亿元,引进项目118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1个,超千万元项目116个;预计利用外资1854万美元,累计利用外资7723万美元;预计出口创汇1650万美元,累计出口创汇5662万美元。

  工业立市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57.6%,是“九五”期末的6.2倍,年均增长43.8%,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1%,比2000年提高19个百分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由2000年的9户发展到121户,预计实现增加值6.9亿元,是“九五”期末的7.5倍。万润肉食品公司年屠宰50万头生猪联产6000吨熟食品、开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千吨熟料旋转窑改造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产达效。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了15.6平方公里的铁西工业园区。城南、中固、庆云、八宝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天淇冷饮、凯尔烘干设备、嬴德肉禽、中固水泥等企业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轻工纺织、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和优化升级。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45万吨。蔬菜、水果、绿色稻米、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靠山苗木花卉、三家子草莓、松山南果梨、八棵树烟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万亩乡镇。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饲养水平有很大提高。累计投资5000万元,建成牧业小区100多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提高到48%。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万润肉食品、嬴德肉禽、凯祥鸭业、圣亚食品、大豆蛋白、鹤采米业等企业为龙头的十大产业链条,带动农户6.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8%,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8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3.7%。累计完成农建投资3.5亿元,建成骨干工程256项,水毁工程全部修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1.58万千瓦,达到31.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6%。累计植树造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4%。

  贸易服务业增势强劲。2005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是“九五”期末的2.8倍,年均增长20%,超过预期增幅11.6个百分点。新都商贸购物中心、金山国际饭店、辽北家居用品汇展中心、钢材市场等一批重点流通与服务设施相继投入运营。投资1.5亿元的辽北五金机电销售中心正在建设中。投资6640万元,完成21个粮食储备库更新改造。改造、新建农村集贸市场12处,基本实现了退路进场、进厅经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市场交易比较活跃,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开原已经成为辽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次中心。通讯信息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有很大提高。咸州古城、大清河旅游观光带、象牙山风景区、龙潭寺等一批旅游景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举办了首届开原旅游节。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五”时期共筹集城市建设资金25.8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五年打造了一个新开原。累计完成住宅和公共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基本结束了市民居住棚户区的历史;相继建成了开原广场、金山国际饭店等一批代表开原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完成了大清河综合开发一期工程,拉开了建设新城区的序幕;拓宽改造了文化路、新华路等17条主要街路,打通了开原大街南出口,小街小巷全部实现硬覆盖,形成了顺畅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组建了宏达、顺风两大热力公司,集中供热面积由2000年的84万平方米增加到270万平方米;累计铺设给水管线17.4公里、排水管线10.9公里,完成了城南和义和排水站改造,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新增绿地面积80.76万平方米,新安路灯14589 盏,购置、新建了一批清洁设备和设施;修建黑色路面495公里,修建桥梁181座3372延长米,实现了100%的乡和68%的村通油路;城网、农网改造全面竣工,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2005年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年均增长8%。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8.5平方米,净增加4.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7平方米,净增加10.5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3.5亿元,净增加13.2亿元。深入开展了扶贫帮困和扶贫开发活动,五年累计投资9636万元,救助贫困人口7.1万人。五年累计投资15.5亿元,为民办实事75件。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支出11348万元,解决了2.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并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累计盘活国有、集体企业存量资产3.7亿元。积极稳妥地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成立并完善了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以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了消费信贷领域和规模,加大了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成功进行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组转制,组建成地方性商业银行。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运行机制逐步理顺。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8‰,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8‰,全市总人口达到57.96万人。加大了国土和矿产资源保护力度,提高了综合利用水平,累计开发和复垦土地面积4913亩。东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产生,加强了各类污染源治理,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9家,推广农业新品种76个、新技术52项,开发新产品47项,获国家专利165项。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撤并学校167所,改造危房面积10万平方米,“普九”教育全面达标;投资3500万元加强重点高中建设,为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奠定了基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41%;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进入省职业技术教育示范校行列;实现了农村公教人员工资市统筹。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市中心医院的股份制改造;投资3082万元,建成了中心医院病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骨科医院、传染病区等重点项目;加强了农村卫生院和初级预防保健体系建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达标;全市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投资1080万元,建成了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资4200万元,建成了封闭式体育场和室内游泳馆。我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体育先进县。扩大了有线电视覆盖面,解决了山区乡镇收视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累计安排就业人员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1000人,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0000人,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4500人,城市低保人数达到9028人,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0700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实现了“五险合一”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了多形式、宽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全省一流的沁春园老年康乐中心投入运营。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社会治安秩序和经济秩序明显改善。累计投资2630万元,加强了公、检、法、司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城乡共建活动,五年累计投资14600万元,结对共建村156个,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开原精神文明城乡共建经验在全国推广。

  “十五”时期,我市确定的重点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和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群体;一产业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52%下降到2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2%提高到41%,标志着我市基本实现了由农业市向工业市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8%,城镇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2%提高到68%,标志着我市基本实现了由以农村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以城镇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未来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未来五年,对于我市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总体看,有利于实现快速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大于困难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沿海地区资本向内地转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扶持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沈阳铁岭经济一体化和开原清河经济一体化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和铁岭市委、市政府对开原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以上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开原位于辽北、吉南地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有利于承接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转移与辐射;农业、矿产、水、电、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投资成本较低,具有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优势互补的广阔空间;“十五”时期,相继建成了一批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第二次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对我市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

  我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稳固财源支柱企业不多;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紧张;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较重;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开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实施“开放立市、工业强市、城乡统筹、科教兴市、全民创业”发展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着力发挥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双轮驱动作用,加速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构筑强大支撑产业;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开原。

  (二)发展定位

  “十一五”期间,开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是: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五年再造一个新开原。把开原建设成辽北经济增长最快、产业特色鲜明、现代都市气息最浓、城市集聚承载能力最强、发展环境最优、最适宜居住创业的辽北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使开原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

  (三)预期目标

  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奋斗目标进百强。

  GDP实现240亿元,五年均增28%(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达到4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46:26调整到10:60:30。

  地区财政收入实现14亿元,年均增长32.3%;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亿元,年均增长37.9%。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3亿元,年均增长3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0亿元,年均增长35%。

  引进域外资金实现94亿元,年均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实现9680万美元,年均增长40%;出口创汇实现6300万美元,年均增长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260元,年均增长12%。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75%。

  城镇劳动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农村建制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达到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总人口60万人。

  四、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速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建设一流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全力打造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建设全国百强县的重要经济基础。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40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布局的重点是,建设好“四区五园”,形成三条产业带,总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四区即:铁西工业区的北区、南区、城南工业区和中固工业区;五园即:酒精、生物化工、生物造纸、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五大产业园;三带即:把高速公路与哈大铁路之间的铁西工业区延伸到中固,形成工业经济隆起带,把开原到庆云、开原到威远的两条轴线作为发展乡镇工业的重要产业带。

  1、建设一流园区,构筑工业发展载体

  把铁西工业区的北区、南区和城南、中固工业区作为市级工业园区精心打造,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优先搞好市级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利用三年时间铁西工业区全部摆满企业,到2010年市级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实现产值350亿元以上。

  铁西工业区。规划面积15.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新型能源、生物化工、生物造纸、高新技术等产业。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新上项目全部摆进园区。到2010年,将其建成全市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发展先导区、示范区。

  城南和中固工业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加工等产业,主动接受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转移与辐射。积极争取将拟建的沈铁大通道延伸到开原,以此带动工业隆起带的快速发展,使开原全面融入大沈阳经济圈。

  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以建设好开原到庆云、开原到威远的两条工业产业带为重点,沿线各乡镇(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把规划建设好乡镇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在小城镇建设中,优先安排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农业产业化、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开原至庆云沿线乡镇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主,开原至威远沿线乡镇以起重机、搅拌机等制造加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以专业工业园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支撑产业

  以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的项目为基础,着力培育发展八大主导产业,以建设好酒精、生物化工、生物造纸、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五大产业园为龙头,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示范牵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支撑产业的规模扩张和优化升级。

  纺织服装产业。以现有亚麻纺纱生产能力为基础,加大招商力度,形成5万锭纺纱能力。大力发展亚麻产品深加工,形成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为一体的亚麻产业链,建设纺织服装工业园。

  生物造纸产业。以沈化开原纸业有限公司为载体,加大招商力度,尽快落实投资主体,积极推进总投资25亿元、年产30万吨纸浆和20万吨新闻纸项目,建设生物造纸工业园。

  新型能源产业。积极推进辽宁金信生化有限公司总投资21亿元、年加工50万吨燃料乙醇联产45万吨副产品项目,建设酒精工业园。争取2006年开工建设,2007年6月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9亿元,销售税金1亿元,安排3000人就业。

  生物化工产业。利用燃料乙醇项目副产物发展循环经济,生产系列化工产品,建设生物化工工业园。项目投资59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3.5亿元,销售税金2.7亿元,安排就业8000人。

  机械制造加工产业。积极推进勃农机械有限公司年加工10万台(套)农机具二期工程;以北方五金城为依托,积极引进全国五金制造骨干企业在开原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产业集群;以农机和五金制造产业为重点,建设机械加工工业园。支持起重机械、建筑机械、成套烘干设备、汽车零配件等生产加工企业以产品为纽带,进行行业联合和资产重组。推进九鑫化工设备和维科压力容器等机械制造骨干企业的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以机械工业园为载体,积极承接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企业的配套加工,努力把开原建成大沈阳经济圈中重要的零配件加工基地。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加速推进年产20万吨玉米变性淀粉、万吨大豆分离蛋白、利用生物技术年深加工12万吨稻谷、年加工6万吨营养强化大米、5000万只肉鸡、肉鸭屠宰及系列产品加工、年加工2万吨草莓系列产品、年屠宰100万头生猪联产一万吨熟食制品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冷饮行业,依托品牌和市场优势,建立行业协会,搞好资本运作,实现冷饮行业的规模扩张。

  新型建材产业。积极推进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综合利用粉煤灰生产强力砌块砖项目建设进程。合理有序地开发石灰石、大理石等资源。加快对现有红砖厂的技术改造,“十一五”时期全部淘汰实心粘土砖,发展空心砖。积极发展节能、轻体、环保新型建筑材料,构筑新型建材产业群。

  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农牧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医药和保健食品。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最佳创业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节能为重点的新兴工业。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点产业的研发中心建设,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品牌30个。

  (二)以产业化为重点,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0%以上。把我市建成大沈阳经济圈中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和深加工基地。

  1、调整优化农业经济发展布局

  农业发展布局重点是,加强“一区两带”和十个产业化基地建设。即中部地区以发展优质专用粮油、蔬菜、工厂化养殖为重点,形成优质鲜活农产品供应和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农业园区;西部平原区以优质绿色稻米、蔬菜、水果、草莓、畜牧业为重点,形成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带;东部山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形成以林牧业和林下产业,以及高产玉米、玉米制种、水果、烟叶、食用菌、苗木、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稻米、非转基因高油大豆、转基因高产玉米、良种繁育等高效品种。做大做强蔬菜、水果、绿色稻米、制种、苗木花卉、草莓、优质烟叶、食用菌、中草药、野生榛子等10个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八棵树烟叶、靠山苗木花卉、松山南果梨、三家子草莓等万亩专业区20个。产业化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把发展养殖业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和战略重点。立足资源优势,东部山区以发展牛、羊等食草型动物为主,中部和西部平原以发展猪、禽等食粮型动物为主,重点建设好瘦肉型猪、肉牛、奶牛、肉鸡、鸭鹅五大工厂化养殖基地。以东羽乳业、顺华种猪为龙头,进一步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畜牧技术,加强优良种畜繁育基地建设。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严格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确保畜牧安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

  龙头企业建设。扶持万润肉食、嬴德肉禽、大豆分离蛋白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和培育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全面提高大宗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扩大烟叶基地生产,努力引进上海卷烟厂资金建设复烤厂项目。“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发展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鸡、肉鸭、蔬菜、草莓、奶业、烟叶十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搞好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预防监测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经纪人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积极发展农产品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3、加强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4.3亿元,主要建设农田灌溉、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6万亩,新增、改善排灌面积10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211平方公里;治理河道17.4公里;城市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国家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项目为契机,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推进机械化作业,推广农机新技术,为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农机总动力达到4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6%。

  加快林业发展。坚持经济林、生态林统筹兼顾,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以三北防护林、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城市防护林、高速公路及102线两翼绿化工程为重点,搞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全市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0万亩。

  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搞好扶贫开发、三级联创和城乡共建活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积极稳妥地实施撤乡并镇和村屯合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解决242个行政村通自来水,使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村能源消耗结构;70%以上的农户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70%以上的村庄有集中的垃圾转运场;100%村通有线电视。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塑造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以此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速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规划、建设和经营好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全面提升服务业总体水平,全力打造辽北地区物流次中心。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中等工业城市和商贸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服务体系。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最佳保障

  信息服务业。不断扩大信息服务业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拓展通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网络增值业务。

  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房地产、产权交易、科技服务、人才交流等生产要素市场,稳健发展公证、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组织。

  金融、保险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要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组织在开原设立办事机构。整合规范各专业信用社,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

  新兴服务业。积极促进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产业发展,稳妥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市场化、企业化进程。

  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广大居民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实行社会事务社区化管理,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

  2、做大做强流通产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开展联运、配送等业务,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构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物流配套政策,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物流环境。

  加强物流设施建设。依托我市的区位优势,突出建设好物流园区,初步形成大市场、大物流格局,实现由传统商贸市场向现代物流中心的转变。沿102线重点规划建设好辽北五金机电销售中心、辽北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辽北农业机械销售中心、辽北建筑装饰材料销售中心、苗木花卉展示交易中心等一批集中经营、辐射力强的大市场。尤其搞好辽北五金机电销售中心的商业化运作,完善加工区、仓储区、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广招客商,提高辐射能力,将其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地。

  优化业态结构。积极推广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销售代理、电子商务等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发展。

  3、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打造旅游品牌。坚持开发自然景观、建设人文景观、突出主题定位、形成开原特色的原则,着力打造本山家乡游、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自然风景游四大旅游品牌。

  加强景区建设。重点建设好咸州古城、象牙山地质公园、本山影视城、大清河景观带、白鹭洲野生动物保护区、叶赫湖风景区、扶余湖度假村、砬子山森林公园、辽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旅游风景区。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的配套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发展旅游经济。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游乐项目,承办各种会展和旅游节庆活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努力把开原建设成沈阳的后花园,承载沈阳市民民俗风情游、绿色生态游和休闲度假游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五、城市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城市发展和城乡统筹战略,进一步扩张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承载能力,着力发挥中心城市的牵动作用,加快形成以“一城八镇”为支撑的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格局,全力打造辽北最佳人居、创业环境。

  (一)城市发展

  牢固树立城市化理念,把城市做大;树立产业支撑理念,把城市做强;树立城市品牌理念,把城市做精;树立形象就是效益理念,把城市做美;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做活。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0亿元,使城市规模扩张一倍,城市人口增加一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30万人,基本形成开原市区、老城街区、城市新区相互融合联结的框架结构,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1、科学规划经营城市

  城市规划。以建设辽北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把沈哈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域建成大型的工业区;把沈哈铁路以东至102线之间的区域建成高标准的生活居住区;把102线两侧建成现代物流区;加快大清河开发建设步伐,实现开原与老城的科学对接,建设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新区。

  城市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储备和“挂招拍”的土地供应政策,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建设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大型物流设施,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畅通工程,通过市场运作模式,推动城市资源升值。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2、扩张城市发展规模

  坚持改造旧城区与建设新城区同步推进,工业园区与人居环境统筹安排,基础设施与物流中心一并建设的原则,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加快城市扩张进程。

  北扩发展新城区。实施大清河综合开发二期工程和咸州古城恢复改造工程,建成跨河橡胶坝,形成大清河带状公园和水上乐园,完成102线开原 — 老城段10公里一级道路拓宽改造,建设全长4.7公里宽30米三横一纵大清河新区道路工程,开发商住面积150万平方米,使大清河成为城市景观带和中心河,将大清河两岸建成以高档住宅、休闲度假、商务活动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西建形成工业区。加快铁西工业园区建设,坚持工业园区与配套设施、功能服务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做好村屯迁移工作,解决建设用地,实现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用五年时间,将铁西工业园区建成全市工业的产业集聚区和先导区。

  南融进入经济圈。积极推进城南旧城区改造和南出口道路拓宽改造,加快以城南和中固两个工业园区为节点的沿102线工业隆起带的建设,将开原的经济发展融入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圈。

  加快改造旧城区。全面完成孙台、铁西、城南等棚户区改造,彻底结束市民居住棚户区的历史。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主要完成以下工程:

  道路建设。完成北环路、长征街、民族街、孙台路等40万平方米道路改造工程;完成许台和南环两处公铁立交工程;对城市南出口、西出口、东出口进行拓宽改造,同步规划建设沿线绿地、广场、景观带;新铺人行步道10.5万平方米;形成“三环四横二纵八射”的城市道路网络。

  广场与绿化工程。完成小清河带状公园、大清河风景区建设;建设各类城市广场30万平方米;建设停车场10.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8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平方米。

  供、排水工程。新铺和改造供水管网24公里,完成水源地改造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7万吨,达到7.5万吨;新铺、改造排水管线12.3公里。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日处理8万吨生活污水和日处理300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厂各一处。新建垃圾转运站2处,水洗公厕15座,增设城市公共卫生设施。

  集中供热工程。完成顺风、宏达热力公司二期增容扩网工程,市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联网,取消单台小锅炉供热,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

  (二)农村城镇化

  以加快庆云、中固、八宝、八棵树、威远、靠山等八个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牵动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乡镇快速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2010年农村建制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达到6万人。

  各乡镇要按照区域布局合理和突出发展优势的原则,合理确定建制镇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主导型、商贸旅游型、特色产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安排好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加强以工业园区和道路、通信、供电、供水、排水、市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城乡道路交通建设

  坚持道路、场站、运力同步规划建设,加快形成辽北、吉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道路建设。总投资5.8亿元,新修乡村黑色路面507.7公里,解决112个行政村通油路;新建和改扩建彰桓线、沈平线、昌威线、开草线等11条二级公路189公里,大、中修黑色路面94公里;村升乡级公路251公里。修建各类桥梁227座5330延长米。

  场站建设。总投资5900万元,重点建设市客运中心,使之成为开原标志性工程和客运枢纽工程;新建和改建货运停车场、市汽车检测中心和10处农村客运站。

  2、通讯信息工程建设

  以打造数字开原为目标,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强通讯、网络服务的数字通信技术改造和扩网增容,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通讯、网络、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信质量,实现区内移动通信、互联网络的高质量全覆盖。投资3000万元,建设开原信息中介大厦。

  六、人口、资源、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比例失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6‰和1.5‰。

  (二)资源综合利用

  1、水资源开发利用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的用水原则。鼓励存蓄使用地表水,限量开采地下水,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灌溉,广泛推广中水回用。进一步完善用水价格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用水调控体系。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对污水大户企业强制性配置污水处理设备,企业废水一律实行达标排放。加强以辽河流域为重点的河流污染治理。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坚持建设用地以内部挖潜为主和占补平衡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优化各类用地结构,优先保证中心城市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大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力度,切实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土地资源。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有序地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一律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资源补偿制度、环境评价制度、安全审查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形成完整的勘查资料,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具备开采资格和开采条件,造成矿产资源和环境破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项目一律实行强制性停业整改,直至清除矿产资源开发市场。对部分储量大、品位高、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禁止破坏性开采。

  (三)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

  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宏达和顺风两大热力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节能降耗潜力,努力提高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改变农村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消耗率比“十五”期末下降20%。

  (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环境保护

  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措施,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凡是在环保审查目录中的新上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治理工业污染,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彻底整治城区大气污染。扩大城区集中供热面积,市区燃煤锅炉一律实行脱硫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禁止上路。四是积极整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医疗和危险废弃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2、生态建设

  加强三北防护林和城市防护林体系建设,保护和发展好东部山区森林资源,增强水源涵养和空气调节功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加快辽河流域及其它小流域的植被恢复,综合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争取辽海湿地进入省级自然保护区。

  七、科技、教育

  (一)科技事业

  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今后五年,大力实施“13650”科技创新工程。即建设1个科技支撑体系、打造3个科技平台、建设6个科技研发中心、打造50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品牌。

  1、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

  2、打造科技平台

  产业技术对接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开原设立研发机构、试验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以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和利润分配,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

  科技人才创业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到开原创办实体。着力引进一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知识产权持有者服务于开原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平台。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支持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

  3、创建科技研发中心

  以我市支柱产业为依托,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知识产权持有者的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建设好纺织服装、生物制品与保健食品、新型能源、生物化工、机械制造、现代农业6个科技研发中心。

  4、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品牌

  实施“品牌兴企”战略,以企业为主体,积极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和主产地认证,打造具有开原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继续做大天淇、富康、凯尔等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的品牌,加大传统名优品牌的恢复和保护。

  (二)教育事业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强化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倡导终身教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1、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在全市农村建成10所以上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将开原三中建成省级实验中学。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适当增设中、小学校,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全面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助学政策。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2、加强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使开原高中达到省示范高中标准,全市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75%。改善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争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进入国家级中等职业示范学校行列。加强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适用人才。

  3、提高教师素质,联办高等教育

  积极实行教师聘任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新建符合国家标准的现代化教师进修学校。依托教育发达城市教育资源和资金优势,充分发挥开原区位优势,争取联办高校。

  八、构建和谐社会

  (一)人民生活

  积极发展民生事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好人民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31.7平方米。积极发展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全市人民广泛享有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二)卫生、体育

  1、卫生事业

  到2010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服务优良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消灭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提高公共卫生预防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艾滋病及其它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预防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强化食品、药品、医疗市场管理,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十一五”期间,对市中心医院等7所市级预防、保健、医疗单位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其中市中心医院和中医院争创国家二级甲级医院。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一所符合标准的中心卫生院。

  2、体育事业

  认真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作用,促进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人口达到40%,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誉。

  (三)文化、广播电视

  1、文化事业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推出艺术精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博物馆,完成市图书馆改造升级,再建2个省级以上的乡镇文化中心,保持文化先进县荣誉。

  2、广播电视事业

  新建广播电视大厦。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电视传播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数字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

  1、劳动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工作。推进就业服务向社区延伸,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网络。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86万个,城镇就业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调节劳动关系,加强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全社会劳动者普遍享有基本社会保险。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的长效扩面征缴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五)民政、民族宗教

  1、民政事业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广泛实行社区和村务管理公开制度。积极发展老年人事业,在沁春园老年康乐中心基础上,建立特殊群体养老中心,通过扩大养员规模和服务范围,适时组建面向东北地区的养老集团。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为他们康复就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必要条件。全面落实“双拥”优抚政策,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化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民族宗教事业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积极扶持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信仰自由,坚决打击邪教活动。

  (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基本人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改善办案和装备条件,打造“平安开原”。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活动,不断调整布局,充实内容,强化措施,完善机制,确保以城乡共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积极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活动,全民动员,标本兼治,整体推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公民道德行为,着力打造“诚信开原”。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建设全国百强县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九、改革和开放

  (一)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分工。

  2、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注销“壳”企业。环境卫生、市政等公用事业单位要在保障公共利益、政府有效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转为民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他项目均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充分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民间资本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体系。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和合理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完善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一事一议机制。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村“四荒”、“五小”设施的承包、出售。有效地化解乡、村两级债务。

  4、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合理分类、政事分开、先易后难、确保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开放立市战略,积极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全面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把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作为实现第二次跨越的核心动力和根本出路。

  1、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一是在重大项目引进上要有新突破。重点突出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大项目招商,争取引进投资超亿元大项目60个,超10亿元大项目5个。二是在招商引资领域上要有新突破。在重点搞好生产加工型项目招商的同时,积极拓宽基础设施、贸易服务业、公用事业利用域外资金的领域和空间。三是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要有新突破。在广泛招商的同时,加强针对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的重点招商,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产生良性链式反应,争取形成区域性资本集聚区或关联产业集聚区。

  2、实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突破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贸易、直接出口的战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抓紧培养和引进对外贸易专门人才,增强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断加强出口原料基地建设,严格执行国际市场准入标准。扶持出口创汇企业做大做强,培植出口主导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出口创汇能力。适应国外劳务市场人力资源需求,组织开展劳务输出。

  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各类保留核准的事项和收费一律进入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对确需请示上级办理的事项,实行承诺制和代办制。搭建政府与企业、银行与企业交流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对执法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是突出大项目招商,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认真落实市级领导承包大项目责任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予以最优惠的政策支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论证、包装、推介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招商项目,实现包装一批、上报一批、存储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充分发挥项目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打造县域经济主体。放开市场准入政策,赋予民营企业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进一步扩大民营资本发展的领域和空间。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加快培育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骨干民营企业群体。

  四是加快人才开发与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培育一大批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家;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建设家乡的潜在人才和高技能的职工队伍;建立柔性人才机制,积极引进和利用好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学术带头人、知识产权持有人。设立政府人才奖励基金,对引进的特殊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

  五是发挥财税、金融杠杆作用,完善政策助推机制。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在开原设立办事机构。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联保联贷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作用,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扶持,特别是国债贴息贷款和国家发展银行软贷款的支持。

  六是落实领导责任,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保持领导班子的稳定性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明确责任,严肃奖惩,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发展和改革部门认真行使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指导、综合、协调、服务职能,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预警分析。各乡镇(街)、市直各部门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和所承担工作任务,抓紧制定确保全面完成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