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原市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21-10-14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在全国百强县位次明显前移、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幸福开原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铁岭市发展县域经济“五大战略”,深入实施“双轮驱动”,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创造了开原发展史上的奇迹。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原的快速发展是从2001年起步的。当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人均只有3946元,低于全省县市平均水平2668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实现5399万元,人均财力只有252元,低于全省县市平均水平79元,处于全省贫困县的边缘。2001年新组建的市委领导班子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确定了五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建成辽北现代化小都市,十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三化”总目标。并把这一总的任务和目标进行逐年分解,以锲而不舍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每年都完成了既定的阶段性目标。全市人民经过连续10年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发展,实现了由全省后10名到全省前5名、胜利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在现有进入全国百强县资源型和区位优势型两种类型之外,成功走出了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第三条道路,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第三种模式。
2001—2005年,按照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的要求,科学确定了建设辽北现代化小都市的发展定位,突出抓好了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农村经济、民营经济、财源建设五项战略重点,深入实施扶贫帮困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二项重点工程,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五年翻一番”的示范县建设目标,完成了建设辽北现代化小都市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开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从2006年开始,开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市围绕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奋斗目标进百强”目标,突出工业区建设、大项目招商、现代中等城市建设、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民生工程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打造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八个一流”,成功战胜了“8·13”、“7·20”特大暴雨洪水,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实现了开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发展。2006—2007年、2008—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了两个“两年翻一番”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增幅和增加的绝对值始终保持在“双50”以上。到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从2001年全省县市的后10名跃升到了全省前10名。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入总量进入全省县市的前5名、增幅进入全省前3名。2009年,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目标。
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0亿元(按新核算标准),增长30.6%,是2001年18.9亿元的16.9倍,是2005年60亿元的5.3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7685万元,增长50.7%,是2001年5399万元的38.5倍,是2005年1.82亿元的11.4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80亿元,增长48.8%,是2001年3.6亿元的50倍,是2005年6.9亿元的2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3亿元,增长23%,是2001年7.9亿元的5.4倍,是2005年20亿元的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00亿元,增长42.2%,是2001年3.09亿元的97倍,是2005年25亿元的12倍。出口创汇实现13500万美元,增长28%,是2001年659万美元的20.5倍,是2005年1650万美元的8.2倍。实际利用外资实现7410万美元,增长147%,是2001年624万美元的11.9倍,是2005年1854万美元的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00元,增长20.1%,是2001年4000元的4.7倍,是2005年7410元的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增长20%,是2000年2802元的3.5倍,是2005年4120元的2.4倍。
2010年8月15日,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发布会在辽宁海城召开。全国百强县评价中心正式发布:开原在全国的位次,2001年排名761位,2005年前进到519位,2008年跃升到183位,2009年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排名全国百强县第85名、东北十强县第8位,名列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10大范例之首。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开原从全国2160个中小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了2010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三项殊荣。
在全国2003个县(市)中,被评为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之一;在全国374个县级市中,荣登中国县级市成长竞争力排名第4名(紧随江阴、昆山、张家港之后);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首批绿色名县和全国企业创业环境最佳城市;获得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市、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市、全国社区建设先进市、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殊荣。开原首创的城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经验被中宣部和辽宁省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被授予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卫生城市、全省旅游强市和全省平安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首届省级文明城市评比中,名列全省县(市)第一名;在铁岭市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综合考评中,连续9年获得综合排名第一名。
开原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成功典范,全省、全市学开原的局面已经形成。2005年、2008年和2010年,铁岭市委、市政府3次做出全市学开原的决定,并把全市学开原写进市委全会的决议。继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2009年全省县城规划和房地产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两次提出全省学开原之后,2009年12月24日,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求:要把开原发展县域经济这个典型更好的树立起来,在全省形成学习开原、赶超开原的崭新局面。2010年5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开原召开了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以全面总结推广开原经验贯穿始终,全省学开原成为大会最鲜明的主题。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络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等高层媒体专题报导开原;国家级的视察、调研团组和省内外考察、学习团组对开原发展创造的奇迹给予高度评价;全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具知名度的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走进魅力开原,全面展示了开原发展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开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原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三次来开原调研,评价“开原的城市发展很快”、“开原有大市的接待能力和水平”;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开原农村视察,称赞开原的设施农业是“真正的现代农业”,开原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原省委书记张文岳评价开原“地处辽西北地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后来者居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值得全省学习。”省委书记高度评价“开原的经验是干出来的经验,开原经验的本质就是锲而不舍、苦干实干。全省要学习开原正确的发展思路;学习开原强烈的开放意识;学习开原创新的工作举措;学习开原超常的奉献精神;学习开原旺盛的创业激情,用开原经验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省长陈政高高度评价“开原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开原的方向就是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用开原经验推动全省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工业区建设和项目招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牢固树立“工业强市、工业富市和项目就是生命”的理念,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和支撑,在全市形成了“开原的工作重点在工业区、开原的富裕和辉煌靠工业区”的高度共识。从2005年10月开始,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科学规划建设了51平方公里沈铁工业走廊开原工业区,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特区”,是开原没有资源打造的最大资源。
依托中心城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亿元,从功能上实现了3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的“九通一平”,从方向上实现了城市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目标,打造了承载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工业新城。在工业区内,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高标准建成了100万平方米的工人新村、高管公寓,以及工业区5A级商务中心、商贸中心和工商、金融、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社会事业和各项服务功能进园区,构建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载体和平台,完全具备了承接各类企业落户和国内外整体产业转移的能力。
组建了工业区管委会,在体制上,代表开原市委、市政府全面行使工业区规划、建设、招商、管理、服务五项职能,形成了独立行使管理服务职能的长效工作机制。在管理上,实行一门代办受理、一次会议审批、一个公章生效的工作机制。在效率上,7个工作日内可全部办结项目开工建设的各种手续,行政审批事项从314项削减到36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县市之一。在服务上,设立了项目审批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程无偿代理服务,各项工作衔接有序,加快了项目建设。工业区已经成为开原扩大开放的先导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以工业区为载体,突出大项目招商,五大班子领导的工作重点在工业区,向项目聚焦;最优秀干部的事业在工业区,抽调乡镇(街)、部门主要领导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每个产业园分别设置了5到10个招商局;实行领导干部承包大项目责任制,强化了激励机制,掀起并始终保持了项目招商、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达产达效、技术改造“五个高潮”,实现了全市工作向项目招商的重大战略转移。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5个,超5亿元项目46个,固定资产到位资金450亿元。特别是成功引进了新加坡益海嘉里、德国莱宝公司、天津钢管集团等7个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引进工业地产商,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打造了7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工业集中向产业集聚、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开原起重机械产业集群,以三洋重工、起重机总厂为龙头,以118户起重机生产企业为依托,进入了“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开原成为全国起重机生产的三大基地之一。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2001年的9户发展到45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00户。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相当于在2001年的基础上再造了28个开原工业。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21%提高到53 %,对财政的贡献率从18%提高到67%,对就业的贡献率从15%提高到65%,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和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始终把做大做强中心城镇作为加速开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推动力,作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广纳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程,累计投入城市开发建设资金6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现代化、市政装备机械化、城市夜色都市化、城市环境生态化、城市管理制度化,打造了最宜人居、最宜创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城市。
突出规划先行,投资3000多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开原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绿地系统、水系系统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相融互补、科学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绘就了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蓝图。工业区建设已具规模,城市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滨水新城建设和古城开发进展顺利,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已经形成。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按照市区一级路的标准,新建和拓宽改造了滨水大道、中央大街、102线景观路等城市主次干道97条,新建了4座公铁立交桥,城区203条小街小巷全部实现硬覆盖,形成了东西顺畅、南北贯通、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新建2座给水厂,新增给水管网119公里、排水管网76公里,实现了给水充足,排水顺畅。组建了3大集中供热公司,拆除了375个烟囱和小锅炉,铺设、改造供热管网316公里,实现了城区100%集中供热,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以上。新建了垃圾处理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全面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10年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510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住宅960万平方米,完成了棚户区改造的艰巨任务,全市共有10.5万户、26万人喜迁了新居,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建成区内消灭棚户区的县市之一。结合中心城区建设,改造了6个城中村、3个城边村,实现了村屯变社区、农民变市民。
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新建了占地11.8万平方米集现代、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原植物园,可容纳2万人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位一体的体育活动中心,以及孙台商业广场、金方圆国际城、四星级的金山国际饭店、客运大厦、高层住宅等一大批代表开原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世纪经典、圣方丽园、惠工家园、顺祥等一批超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展现了开原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和发展实力。
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和畅通“六大工程”,在城区内栽植大树86万棵,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高标准设计安装照明和各种功能灯6.5万盏、大型电子显示屏9个,形成了城市夜色都市化;临街建筑进行了美化装饰,城区实行垃圾袋装化、全天保洁,开通了城市公交线路;把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塑造了开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提高了城市品位。
城市人口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32万人,建成区面积从13.6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19%提高到了53%。2001—2005年,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2000年规划需要20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任务,提前15年实现了“城市人口增加一倍、城区面积扩大一倍”的目标,增强了连接城乡、吸纳就业人口等综合承载能力,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已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愿意离开的城市,是开原没有优势创造的最大优势。
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始终把现代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作为城市居民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坚持走以商扩城之路,构建了以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四大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
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引进商业地产商,累计投资63.5亿元,规划建设了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农产品交易中心、循环经济物流产业基地等十大专业市场,完善了市场体系,打造了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区。
进一步改造开原大街、商业步行街、新都商贸购物一条街3个商业中心,新建了盛丰国际精品商厦、家和美商厦等大型购物商城,形成了轻工农贸、新都商贸、家居用品、工业区商贸中心等八大购物中心。中国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大商集团新玛特项目已正式签约,实现了引进国内著名商业企业历史性的突破。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发展连锁网点385个,覆盖率达到95%,促进了农村市场繁荣。
结合中国第一古城和滨水新城建设,同步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农村题材影视基地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全市营运车辆发展到4952台,年运输量达到930万吨。通讯信息普及率和覆盖率大幅度提高,金融保险、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安置就业6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发展到34%,形成了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以城乡共建新农村为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
实施粮食生产安全工程,累计投资9.5亿元,完成了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良田建设、“优质水稻”生产节水改造、清辽灌区渠首枢纽工程等农建骨干项目412项,连续14年获得省“大禹杯”。打造了以庆云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全市耕地面积60%的西部平原,全部建成了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生产标准化率从2001年的3%提高到70%。加大对农机的补贴力度,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达到4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1年的30%提高到63%。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连续10年喜获丰收,总产量每年都在10亿斤以上。
突出“一县一品”产业支撑,规划建设了由102线、沈四高速、中蓝线三条公路沿线和靠山镇构成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达到了东北第一、全国领先的水平。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形成了绿色稻米、蔬菜等8大种植业基地,三家子乡万亩草莓、八宝镇万亩韭菜等7个万亩以上特色乡镇,全市基地总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建成畜牧小区380个,培育壮大了肉鸡、生猪、奶牛等7大工厂化养殖基地,成为全省畜牧养殖大县(市)。
实施“强龙工程”,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雨润集团三次追加投资,年屠宰能力达到了400万头,熟食品深加工能力达到2.6万吨,由2001年的1个雨润发展到10个雨润;嬴德肉禽年屠宰量从1500万只发展到了1亿只。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做大做强了以嬴德肉禽和胜利牧业为龙头的肉鸡链条、以雨润肉食品为龙头的生猪链条、以绿荷米业和鹤采谷业为龙头的绿色稻米链条、以圣亚食品和鸿浩食品为龙头的蔬菜深加工链条等10大农业产业化链条。全市68%的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源于农业产业化,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加强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了农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打造了“五乡两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九乡四线”新农村建设景观带,全市273个村全部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135个村形成了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老虎头、兴隆台、新屯等30个重点村实现了户通油路、自来水、秸秆燃气、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五通”目标,庆云镇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开原新农村建设达到了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水平。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百姓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明确了围绕民生抓发展,围绕民生保稳定,围绕民生促和谐,围绕民生做决策“四个围绕”的工作原则,科学制定了确保贫困群众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子女不辍学、有病能就医、贫困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六个确保”和不断满足城乡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一个不断满足”的工作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资90亿元,突出抓好了涉及城市建设、农村环境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民生工程188件,使开原快速发展成果最及时、最广泛、最直接惠及了全市百姓。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撤并农村小学268所,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3所,完成农村校舍安全工程10万平方米,农村中学全部进入省标准初中行列,顺利通过了“双高水平”普九验收,实现了教育资源均等化。开原高中被评为省示范高中,职教中心被评为省标准化职教中心,建成了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和多所省级中小学名校,推动了城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突出发展卫生事业,建设了市中心医院综合门诊大楼、星级住院部和高标准手术室,以及妇婴医院和预防接种大厅;在社区内设置了3家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卫生服务站,在农村新建了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和13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实现全覆盖,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9.3%,有效解决了全市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了驰名省内外的开原大戏院、文化馆、图书馆、数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创建了7个省级农村文化中心、5个省级综合文化站,农村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满足了城乡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了“三位一体”的城市体育活动中心,在社区、行政村安装了体育活动设施,推动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
大力发展老年事业,建设了省内一流的老年康乐中心和老年关怀院,入住中心的老人享受的是现代化的设施,生活在生态化的环境,吃的是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实现了老有所养、所乐、所学、所为的目标。
重点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建设了高标准的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为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广大妇女提供培训,为儿童教育提供咨询和服务,造福家庭,造福社会。
加速发展残疾人事业,正在建设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全市残疾人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服务社会、自主创业提供了保障。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污染,关停了开原制浆造纸有限公司、八宝兴盛造纸厂等污染企业,淘汰了中固水泥、新创水泥的落后生产线,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开展了辽河综合治理,实施了大清河湿地建设工程;投资7100万元,新建了小清河暗渠、明渠和金碧大桥,打造了小清河生态景观带;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关闭以粘土为原材料的制砖厂11家;完成植树造林20.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4%,打造了开原青山沃土、碧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建了省内一流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深入实施实名制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城镇居民在中心登记24小时可以实现就业,年平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实现了全市百姓的充分就业、安居乐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了2.1万名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完成了2.3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并轨的艰巨任务;不断扩大城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低保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做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扶贫帮困工程,完成乡通油路、村通油路工作目标,解决了105个村、7.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建成区内消灭了棚户区,在农村消灭了危房、草房和土坯房,改善了全市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解决好了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深入开展平安和谐开原建设,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建设了人民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在所有自管和弃管楼院由政府出资全部安装了防盗门和照明灯,实现了开原无处不平安的目标,成为全省最稳定、最和谐的地区之一,全市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经过十年的超常建设、跨越发展,开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贫困到繁荣的重大历史转变,成为开原发展史上最辉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是全市人民最引以骄傲、最值得铭记开原发展史册的十年。
“十五”时期,开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十一五”时期,完成第二次跨越,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崭新局面,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未来五年,是我们抢抓战略机遇,超常发展,实现“三大目标”的五年。
——面临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增长,全球经济加速融合,国际资本、产业和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为我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增强,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战略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促进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沈阳经济区成为新生代经济活跃区,我市接受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能力显著增强。
从全省看,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省实施扶持辽西北地区发展、打造沈铁工业走廊等举措,特别是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我市扩大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环境。
——具有的发展优势:
从发展基础看,我市经济综合实力进入了全国百强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沈铁工业走廊开原工业区、现代化中等城市、现代商贸物流区,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和最佳的发展空间。
从发展环境看,省委、省政府和铁岭市委、市政府对开原给予厚望,提出了全省学开原,使我市赢得了加快发展的先机和强劲动力。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殊荣,更高层次上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使我市成为吸纳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热点。
从发展潜力看,近年来的高强度投入和发展积累,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达产达效,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形成了我市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
从发展氛围看,汇聚形成了开原精神、开原速度和“永不自满、追求卓越”的开原水平,培养锻造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干部队伍,打造了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发展氛围,成为我们高质量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坚强的保障。
——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在经济总量上,与2000年相比实现了三个“翻番”的目标,但是,跳出开原看开原,开原还是小开原,和省内先进县(市)瓦房店、海城、庄河相比,我市在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上仍有一定差距。并且他们都保持着20%的增速,缩小差距,赶超先进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在发展速度上,近年来我市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增速达到了39.8%。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基数加大增速放缓,如何保持目前强劲的发展势头,是我们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经济结构上,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70%,我国的比重也达到了43.5%,高于我市9.5个百分点;我市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产业支撑上,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起重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对开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与张家港的钢铁和汽车、绍兴的纺织、海城的菱镁、瓦房店的轴承相比,规模还不够大,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抓下去,使其在质和量上实现大的飞跃。
针对以上差距与不足,我们必须在“十二五”期间用更加开放的发展思路,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效益加以解决。
二、奋斗目标与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注重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在全国百强县位次明显前移、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幸福开原的宏伟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充分认识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竞争的危机感、赶超的紧迫感和进位的责任感,抢占发展制高点,挤占发展快车道,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的领先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充分运用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试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管理、财税、融资等新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化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坚持外向发展。从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互动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哈大经济发展轴重要节点作用,承南启北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全面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
坚持统筹发展。着眼长远发展,兼顾各方面利益,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市内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使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基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强化节能减排,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坚持和谐发展。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市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5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亿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创汇突破3亿美元,年均增长20%。
结构调整目标。二、三产业比重要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生态发展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水耗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6%以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比例大于9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以上。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3%;城市、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1‰和2.6‰以内;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较快发展;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化发展目标。到2015年,城镇人口增加到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人均拥有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水平大幅提高,成为现代城市气息浓厚、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和开放度较高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商贸旅游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一)突出发展主题,确保实现在全国百强县位次明显前移目标
坚持工业强市、商贸兴市,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速度、结构、质量相统一,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新型工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1、以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建设省级一流经济开发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以工业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和节能与淘汰落后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五项工程”,“十二五”时期,要培育产值超百亿元企业4户,超10亿元企业20户;新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规划启动并购国内外企业15户,签约8户;发展壮大8大百亿产业集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幅不低于5%,构建产业集聚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
突出工业区建设。新增投资30亿元,在完成新拓展的20平方公里工业区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基础上,重点建设10万吨污水处理厂、5万吨给水厂和1个66千伏变电所、2个12千伏变电所,完成50公里路网及配套管线工程等,进一步增强承载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城市。在现有的31平方公里工业区内,加大项目摆放力度,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做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新拓展的20平方公里工业区内,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端先进制造业、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项目,使其成为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先导区,高科技项目和新兴产业的汇聚区,打造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高地。“十二五”时期,工业区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1000亿元。到2015年,工业区全部摆满项目,工业销售收入要突破2000亿元,上缴税金达到60亿元以上,安排就业8万人,撑起全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坚持项目招商中心地位不动摇,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形成大项目优势,实现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上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市要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40个,10亿元项目2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个,“国内500强”投资项目10个,到位资金累计完成1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实现7亿美元。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发展总部经济的优惠政策,创造最佳商务环境,加快形成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带动金融、信息、会展等相关服务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聚集更大的资源要素。鼓励、引导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到2015年,全市总部经济企业要发展到200户以上。
实施产业集群“千百亿”工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专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同类生产企业集中集聚,发展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形成以专业产业园为平台、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引进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企业和配套加工企业100户以上,打造国家级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基地。到2015年,力争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安排就业1.5万人。
起重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引进企业300户以上。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安排就业1.5万人,打造全国第一的起重机生产基地,成为沈铁工业走廊先进制造业的支柱。
冶金压延产业集群。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引进企业30户。到2015年,铜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铅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钢材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金属冶炼及加工产品附加值率提高到70%以上,销售收入要突破200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安排就业5000人。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引进绿色食品、品牌食品生产企业100户以上。到2015年,肉类食品年加工能力达到87.5万吨,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销售收入要突破100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安排就业1.5万人,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五金建材塑料模具产业集群。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新建框架结构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引进五金建材生产企业300户以上、塑料模具生产企业50户以上,打造具有工业地产和企业孵化器双重功能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安排就业1万人。
包装制品产业集群。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引进企业100户以上,形成以纸塑包装、彩印和金属制罐为主导产品的优势产业集群。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安排就业1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科技产业园,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80亿元,高标准建设研发中心、标准化厂房,引进有专利、科技型企业100户以上。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安排就业5000人。
循环经济物流产业基地。规划期内项目总投资40亿元,引进各类再生资源经营加工企业和业户达到1000户以上。到2015年,销售收入要突破10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安排就业5000人,打造全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瞄准国内外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结合我市实际,努力在新能源、生物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以辽宁能源、华能新能源、中国水利投资三大集团公司为重点,投资100亿元,建设业民、城东、八棵树、中固四个风电场,形成百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产业;依托新加坡益海嘉里公司和美国ADM公司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30亿元,发展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发下游产业、产品,形成玉米深加工生物化工链条。同时,积极发展IT、精密制造、LED光源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生物制浆、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高压空气瓶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培育骨干企业(集团)。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速扩张。“十二五”时期,力争培育2-3家上市企业。着力引进天津钢管集团、河南卫华、德尔地板、天祥起重机等一批大项目,重新启动亚麻纺织厂、造纸厂等一批大企业生产,积极培育益海嘉里、三洋重工、天祥钢铁、鑫厚铜业、雨润食品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集群。投入技改资金450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00项。到2015年,打造省级名牌产品30个以上、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10个以上。
2、以发展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树立服务区域经济战略思想,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文化等为重点,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构建与现代化中等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我市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为主要内容,培育和做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要素集约化、市场化。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按照整体设计、适度超前、集散协同的理念,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仓储配送中心”三层多点的全市现代物流网络。“十二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工业区工业物流、滨水新城商业物流两大综合物流中心,以及五金建材、特色农产品、苗木花卉等五个专业物流中心和若干个区域仓储配送中心。引导企业主辅分离,鼓励社会资金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10家以上。积极争取中国包装集团在我市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集仓储区、加工区、贸易区、保税区、信息服务区、物流调度中心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物流园。
培育新兴物流业态。积极推广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销售代理等服务方式。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促进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推进物联网建设。以建设数字化城市为突破口,整合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完善高速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市的网络信息传输网;建设开原数字网络中心;开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将信息资源、通信网络、用户终端结合为一体,打造优质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促进我市服务业企业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基础,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
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业。引进3-5家优秀外埠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做强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辅的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商业保险,进一步规范保险业务行为,形成完善的多元化社会保险体系。继续培育房地产、科技服务、人才交流等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和职业介绍等中介组织。依托城市建设、商贸物流和旅游业等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产业。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现代化中等城市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以大中型购物中心、专业市场为依托,专卖店和社区商业网点为基础,科学规划商业布局,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突出综合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沃尔玛、大商新玛特、乐购、兴隆大家庭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高起点建设一批大型商业项目,提升我市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五星级高档宾馆、五星级商务写字楼、国际购物商城、大型会展中心、金融保险服务大厦等项目,打造一批开原服务业的标志性工程。以时代今典影院为代表,新建高档文化娱乐城、歌舞剧院2-3家;以“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连锁企业”庆客隆超市为代表,引进知名连锁企业10家以上;以解放路商业休闲街、结合城市文化中心建设的文博休闲街、古城内的古玩文化街为代表,建成特色商业、文化、娱乐、餐饮街10个以上,打造独具魅力的开原服务业。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以国道102线城区段为轴心,新建苗木花卉、木材、小商品、钢材等专业市场,继续做大做强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专业市场,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打造区域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便利店、保健、体育、文娱、家政、医疗等服务业进入社区,基本建成发达、高效、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网络。
3、以搞活旅游经营为重点,加快壮大旅游产业支柱
依托资源和人文优势,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中国北方旅游名城,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搞活旅游产业经营,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打造开原旅游品牌。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开发力度,打造具有开原特色的“四大”旅游品牌:
城市风光旅游品牌。以滨水新城建设和古城开发为契机,突出城市的水系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生态景观,恢复古城主要历史建筑,再现古城风貌,充分展示“四国故都”、“五朝重镇”、“庙城”的风采,形成开原城市旅游的中心。
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推介辽金历史文化和古城宗教文化;创建东北特色演艺中心,研发“印象开原”大型民族演艺项目,引进东方斯卡拉演艺形式;开发本山旅游产品,发展“二人转”产业,研发黑土地幽默文化,彰显开原历史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依托象牙山地质公园和影视基地,建设象牙山AAAAA级风景区,打造大象牙山核心景区,力争五年内实现上市;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南城子水库和龙潭寺大旅游景区;结合辽河生态治理,建设辽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辽河套草海、辽河漂流、亮子河公园等旅游项目;全面推进叶赫湖度假区、白鹭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龙泉寺风景区、扶余湖度假区、黄龙岗森林公园、砬子山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
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挖掘、包装具有不同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民俗,建设各具特色的民俗村,开发民俗风情体验项目。发展都市休闲、康体健身、乡村农家乐等形式旅游,建设大型游乐场,开发漂流、垂钓、风味品尝等游客参与度高的现代旅游项目,体现开原快乐旅游主题。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根据各景区景点的地理分布,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合资源,重点开发五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原中心城区→滨水新城→开原古城→龙潭寺景区→叶赫湖度假区→本山故里;
开原中心城区→滨水新城→开原古城→尚阳湖旅游区→砬子山森林公园;
开原中心城区→本山影视基地→象牙山风景区→金沙湾漂流;
开原中心城区→龙泉寺→白鹭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摩里红原始森林;
开原中心城区→庆云新农村→老虎头锡伯族民俗村→辽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繁荣旅游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市旅游业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和大型旅行社,增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拉长旅游产业链,开通与省内旅游热点城市的专线,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发展节会经济,打造象牙山梨花节、龙潭寺庙会等东北知名品牌。围绕旅游业六要素,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星级宾馆和特色宾馆,完备休闲娱乐设施,拓展旅游购物市场,增加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2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75亿元,实现旅游就业2.2万人。
4、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实现开原新农村建设的率先突破。“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两区、一带”。“两区”,即建设中西部平原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工厂化养殖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建设东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搞活山区旅游经济。“一带”,即建设“三线”苗木花卉产业带,到2015年,苗木花卉产业的规模、品种和效益要达到全国第一。
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市粮食作物面积保持在110万亩以上。落实铁岭市“粮食倍增”计划,通过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治、推行科学储粮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时期,每年引进粮油新品种、农业实用技术各10个(项)以上,新建标准化农民科学储粮钢制仓2万个。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一县一品”产业支撑,深入实施苗木花卉“12233”工程,建成“三线”苗木花卉基地20万亩,实现年产值30亿元,产业区内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抓好榛子产业开发,复垦野生榛林15万亩,总面积达到35万亩,拓宽东部山区致富渠道。发展蔬菜保护地10万亩,总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量达到140万吨。巩固发展8大种植业基地、7大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每年新增标准化畜牧小区100个,形成以八宝、金沟子、威远等乡镇为主的“三元”杂交猪生产优势区;以八棵树、李家台、莲花等乡镇为主的肉牛生产优势区;以庆云、三家子、下肥地等乡镇为主的肉鸡生产优势区。到2015年,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5%。
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开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期和三期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中型灌区改造等大型农田水利项目,继续抓好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和易涝耕地治理,增强农业抗灾、防灾综合能力。到201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培育一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市、乡(企业)、市场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十二五”时期,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农产品认证10个,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实施“强龙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实现农村三次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重点抓好新加坡益海嘉里和美国ADM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与金信集团合作的生物化工项目,积极发展下游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雨润和嬴德两个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年屠宰生猪400万头加工熟食品2万吨能力、年屠宰加工1亿只肉鸡能力,产值要达到50亿元以上,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户以上,农业产业化率提高到80%以上。
实施“五乡两带”、“九乡四线”新农村建设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鼓励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农村,加大城乡共建力度,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抓好村容镇貌整治。重点推进“五大工程”建设,一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二是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实行“五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柴垛、清路障、清宅厕、清违建,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到2015年,所有建制镇和自然屯都要实现垃圾日清、柴垛进院、道路畅通、宅厕洁净、住宅规范;三是推进新型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大型沼气池建设,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四是推进生态新村建设工程,培育生态村30个、生态家园300户以上;五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城乡共建,打造明星村屯15个,建成50个小康村,形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屯建设新格局。
加强农村公路网络建设。投资21.5亿元,新建、改扩建贺开线、京哈线等县级公路1840公里,彰桓线的八宝镇至松山乡段要达到国家一级公路标准;新修乡级黑色路面1330公里、村级油路1700公里,通油路的自然屯达到30%,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公路通行状况;修建各种桥梁666座19650延长米。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900公里,比“十一五”末期增加76%,实现农村公路黑色化、旅游线路直达化、全市公路网络化。
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庆云镇国家级新农村示范区、30个重点村的带动作用,突出打造西部平原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东部山区特色农业区,建设开原至松山、开原至靠山两条新农村建设的景观带。到2015年,全市27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五个一”标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率先突破。
(二)突出做大城市,确保实现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
实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布局,加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带动农村中心镇和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十二五”时期,规划投资400亿元,开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以上。
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以滨水新城建设为核心,加速推进古城建设,实现中心城区的全面提档升级,带动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区、开清之间城市新区和工业区城市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六大板块”齐头并进、科学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新格局。到2015年,城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
突出滨水新城建设。在大清河北岸以南,现有中心城区以北,计划投资1000亿元,建设25平方公里,容纳20万人口的滨水新城。实施水系工程、绿地工程、景观景点和基础设施工程,新建南岸堤路5.3公里和北岸防洪堤5.3公里、橡胶坝2座、穿堤涵闸3座,修筑水渠6.3公里;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森林氧吧、水上世界、生态公园等,打造大清河滨水生态景观区;将大清河水引入滨水新城,水域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形成功能性与景观性融为一体的多层次城市内河;新建滨水新城“九纵九横”路网,同步规划建设绿地、广场和景观景点;完成滨水新城新水源、供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以水为主题,以中央大街为主轴、102线景观路为辅轴,规划开发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建设行政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教育研发中心和园林化生活区,构建滨水新城的核心区。使滨水新城成为以水为脉、以绿为体的生态宜居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汇集区,独具魅力的文化娱乐集聚区,实现城市中心北移。
全面推进古城开发。计划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77平方公里,开发面积3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以上,水域面积占15%的中国第一古城。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七纵七横”道路14条22.4公里、环城路7公里,以及古城新水源、热源厂、换热站,实施配套管网工程,完成变电站移址。建设护城河,城内水系、环城林带、黄龙岗森林公园,恢复体现古城标志的城墙、城门、黄龙府、咸平府衙等古建筑,抓好崇寿寺塔、清真寺、古城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打造古城中心活动区、辽夏瑰宝区、咸州风景区、扶余小镇区、线河黄龙区、回民家园区、东北古风区、黑土艺术区9个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街(区),形成古城文化与现代生态并重的旅游生活度假区。
完善工业区城市功能。突出商住开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50亿元,开发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规划建设工业区行政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重点产业研发中心、产品汇展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各类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承载10万人口生产生活的平台,为工业区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加快开清之间城市新区建设。以开清同城化为方向,突出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推进城市新区建设。计划投资50亿元,开发高档住宅区,总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重点完成金方圆、世纪经典等开发项目,以及原起重机厂家属区改造;建设东环路服务产业区,开发商业面积3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五星级宾馆、大型购物中心、商业一条街和文化娱乐设施,打造集商贸、居住于一体的高标准、智能化、生态化城市新区。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区。依托国道102线便捷的交通和通达全国各地的辐射力,加快过境段沿线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健全市场体系,提高现有市场入驻率,扩大知名度,建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国际贸易内陆港。
提升中心城区。计划投资80亿元,重点改造旧城区,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商业和商务中心。加快推进“引清入开”工程,日供水能力增加10万吨;建设城市外环路,改扩建中心城区道路,完成供暖企业增容改造,新建坑式垃圾转运站、水洗公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功能。结合哈大高速铁路建设,在八宝镇和顺村新建高速铁路客运站、客运汽车站,完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新的铁路和公路客运中心。力争沈阳城际轻轨延伸到开原,成为东北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实施城区旧楼改造和城南建设规划,新建高层住宅30座。进一步改造传统商业街区,加快建设星级酒店、商务会馆、总部经济大厦、综合商贸购物中心,展示现代化中等城市形象。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建设,搞好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和畅通“六大工程”,实现中心城区功能、设施、环境的提档升级。
2、加快农村建制镇建设,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按照“优化布局、增强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并加快实施村镇规划,构建中心城市、新市镇、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
建设县级标准中心镇。积极扶持和发展一批区位优势明显、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促进其向高标准小城市迈进。庆云堡镇要按照县级标准,建设占地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万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集行政、商务、生活区为一体的新市镇。“十二五”时期,按照“一线两翼,一河两岸”的建设思路,加快原有中心路两侧开发,新打通二至三条南北纵深街区。重点实施道路工程,规划范围内主要街路全部实现黑色路面,人行路铺设彩砖,两侧栽植花草树木,安置路灯,达到绿化、美化标准;实施文化设施工程,各村至少建成1个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配套完善的文体健身器材,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100%;实施卫生净化工程,新建庆云镇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实施管网新建、改造工程,实现统一供暖、统一供水、统一供气。加大城区建设力度,以农民联户集资开发为主,新建6层住宅楼27栋、18万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建设1.2万平方米综合商业楼,完成商业街改造,进一步增强带动作用,成为开原西部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中固、八棵树、靠山、威远4个新市镇也要按照县级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加速推进,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优势互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新市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节点,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发展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继续抓好业民、金沟子、莲花等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集聚人才、资金和产业能力,成为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致富重要支点。加快松山、下肥地、李家台、马家寨等撤乡建镇步伐,扩大小城镇规模。结合“国家万村整治工程”开原试点工程,鼓励、引导农村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到2015年,农村建制镇所在地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三)突出保障民生,确保实现打造幸福开原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四个围绕”的工作原则和“六个确保”、“一个不断满足”的工作目标,致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发展各项事业,推进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全市百姓的幸福指数。
1、扩大劳动就业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全面推行普惠制就业培训,发挥乡镇服务平台作用,鼓励企业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推广“订单”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创造有利于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中心镇所在地集中。“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2.5万人以上,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以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狠抓社保扩面工作,依法推进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到2015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以上,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工伤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给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同等的保险待遇。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扩大社会救助途径和救助范围,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沁春园老年康乐中心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管理和养护水平,为老年人创造颐养天年的最优环境。
3、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制定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引进外资和社会融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到2015年,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同时,打造产业技术对接、科技人才创业、企业自主创新三大平台,建设起重机、塑料模具、气体液化设备、热风炉等22个企业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战略联合,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重大技术开展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突出培养、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和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向转变;创新人才评价、选任、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使开原成为各类人才创业的聚集区。
4、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解决好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推行一年或一项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高中阶段受教育人口比例。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条件,“十二五”期间,城区新建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3所,农村实现一乡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撤并村小学20所。到2015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占地100亩,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的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发展高等教育的新突破。在工业区及一些中心乡镇建设高级技工学校,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劳动力保障。
5、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滨水新城和古城文化内涵,发挥本山名人效应,挖掘整理地域文化,打造开原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文化图书艺术中心、博物馆、文化一条街、工业区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滨水新城主题公园、大清河带状公园。完善农村文化中心、综合文化站功能,实现一乡(镇、街)一个大型文化广场,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文化网络设施。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以影视制作、演出娱乐、节赛会展、旅游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提高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6、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打造全省一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城市发展布局,投资3000万元,新建妇女儿童医院;加快传染病院和2所标准化综合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医疗条件,建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十二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健身工程”和“城区市民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的身体素质。投资1亿元,建设标准体育场、体育馆、室外游泳池和标准网球场。新建健身网点100处,实现城镇社区、乡镇健身网点全覆盖,构建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发挥体育场馆优势,承揽商业赛事,搞活经营性有偿服务,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环城绿化、环水系绿化、城市绿化、道路和乡村绿化,重点区域和部位采取簇团绿化,构建点、线、面一体的绿化格局,形成具有景观和防灾作用的森林生态体系。“十二五”时期,全市完成植树造林28.5万亩。积极开展河道和小流域治理,综合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建设辽海湿地、大清河湿地、小清河湿地,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功能。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新上“两高一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大气自动监测、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系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10吨。完成日污水深度处理4万吨再生利用工程,基本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
8、推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资源管理,鼓励存蓄使用地表水,限量开采地下水,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大力推行封闭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废水回用,到2015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严格土地管理,依法保护耕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整合后备土地资源,确保“占补平衡”,保证城市建设和重点项目用地可持续供应。全面落实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实施锅炉烟气余热利用、LED路灯推广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陈旧建筑安装外墙保温等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工程。建立城市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到201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鼓励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提高农村沼气普及率,推进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9、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认真执行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全面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深化以城带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10、构建平安开原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做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十个方面的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确保百姓充分就业、安居乐业。
三、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组织好实施是关键。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创优环境,落实载体,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加大规划衔接、组织规划落实、建立评估报告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等方面工作力度,构建我市“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我市“十二五”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三类,总体规划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其他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本《规划》审议批准后,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必须经过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建立职责明确、奖惩严明、有效实施的工作责任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编制好年度计划,把《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建立工作任务分解制度,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重大项目进行分解,明确责任、目标和时限,健全考核评议办法,切实把《规划》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在动力,实现以改革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府服务优质化、行政行为法制化、机关效能高效化”的要求,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优化政府管理体系,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营造更加优越的投资创业环境。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加快推行代建制;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清理投资领域各类收费,对不合理收费要坚决予以取消,对非行政许可服务性及其他收费,制定具体减免意见;完善社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制度,减少社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进一步开放社会投资领域。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公开度、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财源建设,不断巩固现有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发展基础财源,培育新兴财源,构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撑体系。深入挖掘公共资源,整合国有资产,搭建新的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规模。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加强村镇银行建设,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发挥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与重点项目对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努力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有新的突破。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政府鼓励项目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五年累计融资要达到80亿元以上。
(四)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把项目作为《规划》的载体和支撑,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让全市百姓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要依据《规划》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改善民生,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公共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项目。“十二五”时期,重点抓好已规划的61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匡算1952亿元。加大重大项目协调调度,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大项目按期竣工达效,发挥对《规划》的支撑作用。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弘扬开原精神,不断提升开原速度,充分体现“永不自满、追求卓越”的开原水平,奋战五年,全面实现在全国百强县位次明显前移、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幸福开原三大奋斗目标,把开原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辽ICP备2021007528号 辽公网安备21128202000157号 电话:024-73822411
网站标识码:21128200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