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aiyuan Municipality

政府信息公开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来源:开原市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20-12-09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5年12月20日

  

  目  录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

  1.1现实基础 1

  1.2基本经验 8

  1.3 存在问题 9

  1.4发展环境 11

  二、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12

  2.1指导思想 13

  2.2基本原则 13

  2.3发展目标 14

  三、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6

  3.1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质量 16

  3.2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17

  3.3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20

  3.4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20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1

  4.1稳定提高粮食生产 21

  4.2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2

  4.3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3

  4.4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 24

  4.5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25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5

  

  5.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5

  5.2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27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 29

  6.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29

  6.2加强重点镇建设 30

  6.3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31

  6.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2

  6.5加强城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2

  七、扩大对外开放 33

  7.1突出项目招商 33

  7.2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33

  7.3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34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4

  8.1强化节能减排 34

  8.2整治农村环境 34

  8.3加强生态建设 35

  8.4发展循环经济 36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 36

  9.1积极扩大劳动就业 36

  9.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7

  9.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8

  9.4大力发展人口和卫生事业 39

  

  9.5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40

  9.6构建公共安全维护体系 41

  9.7加强依法治市和精神文明建设 41

  十、切实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42

  10.1加强组织领导 42

  10.2健全实施机制 43

  10.3破解要素制约 43

  10.4推进项目建设 44

  10.5深化各项改革 45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开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开原市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是开原市新时期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推动开原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1现实基础

  “十二五”是我市发展史上经受挑战和考验较多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规划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各项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逆境中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为“十三五”持续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认真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经验和教训,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在科学分析经济形势、客观认识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对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与“十二五”前期相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但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实现670亿元,是“十一五”的1.5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12亿元,是“十一五”的1.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117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85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期的29:39:32 调整为40.3:17.7:42,与“十一五”相比,呈现三产快速提升,二产良性下降,一产稳步发展的特征。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强化项目招商的中心地位,建立了“常委包乡镇街、副市长捆绑分管部门、开发区领导带领专业招商局”全员招商的工作格局,面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蒙吉黑等重点区域,围绕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造纸、建材、商贸物流等重点行业,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网格化、全覆盖”的项目招商活动,确保每年都有新项目、大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始终保持了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投产”的“五个高潮”。华原重型、德尔环保新材料、奥拓福水刀、兴东纸业等一批单体投资大、牵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成功落户我市并投产达效;通过“嫁接改造”,大龙铜业与泰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全面恢复生产;哈深冷与中集安瑞科达成战略合作,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市场支持。不断加强外经外贸工作,“十二五”期间,先后引进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及台湾大润发集团、法国赛瑞集团、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到我市投资,新增外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实现34865万美元;出口企业23家,外贸出口额累计实现49084万美元;外派劳务2537人(次)。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天祥钢铁注资3330万美元,成功并购俄罗斯阿里扬斯公司。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十二五”以来,通过加快载体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培育骨干企业,我市工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质量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技术中心4个,工业产品产销率实现97%。工业园区实施了榆树堡公铁立交桥拓宽改造和港华燃气站建设,道路、电力、给水、排水、燃气、集中供热、信息网络等各类管网实现扩网增容,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成功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5%和67%,五金建材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科技园被省中小企业厅确定为辽宁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2013年开始,我市规划建设了新型造纸产业园,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建成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完成核心区“两纵两横”骨干路网3.5公里,配套各类管线28公里,核心区初步实现“六通一平”,落户企业两家,产能达到35万吨/年。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华原重型、哈深冷、三洋重工、凯尔重工、奥拓福水刀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打造了起重机械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13年国家起重机协会桥式专委二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开原起重机械产业集群发展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进一步扩大了我市装备制造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集群相继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以赢德肉禽、雨润食品、元阳食品、飞盛包装为支撑,打造了食品和包装产业集群。三是以德尔环保新材料、秦恒科技为支撑,打造了建筑装饰家居材料产业集群。四是以益海嘉里生物化工、亨泰化工、亨泰制药为支撑,打造了生物和医药化工产业集群。2015年,四大集群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积极开展兜底服务,在企业用工、融资贷款、科技扶持、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五年来共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超10亿元企业1户。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建设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西核心区及东部山区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创建、中低产田改造、清河闸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增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彩色苗木发展到15万亩,荣获“全国彩色苗木产业第一县”、“一县一业示范县”称号;榛林面积达到25.2万亩,蔬菜、烟叶、蓝莓、中草药等基地不断壮大。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市级17个,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59.8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54%。农业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程度全面提升,建立了禽肉和草莓甜玉米两个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推广新技术50余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农产品快速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实现了全覆盖,农机总动力增长42.1%,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7%。创建了全省生猪、肉鸡、肉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新建标准化畜牧小区60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2万吨、4.2万吨、1.8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全面启动了宜居乡村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打造宜居乡村示范村1个、先进村15个、达标村153个,新建农村文化健身广场15万平方米,建设村内道路400公里,垃圾处理池797座,栽植绿化树木75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800盏,建设户用沼气702个,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炉920个。

  商贸物流服务业持续繁荣。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进建设了一批重点商贸设施,大型商业网点发展到380家,经营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华科钢贸城、万源物流和物流仓储中心为主体的专业市场集聚区;以轻工大厅、大商新玛特、新都购物中心、大润发维华商业广场为主体的中心商贸集聚区;以盛丰美食城、水塔美食街、顺祥餐饮一条街为主体的特色餐饮集聚区。专业市场集聚区、中心商贸集聚区先后被评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纵深推进,建立乡镇配送中心5个,农家店438个,城乡市场实现共同繁荣。社会服务业稳步发展,住宿、美容美发、广告设计、财务和法律服务等各类网点达到59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主要网点发展到70多家,经营面积35万平方米。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到10家,小贷公司1家,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实现155亿元、135亿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85亿元。旅游业健康发展,重点打造了百里画廊旅游带,开发建设了金水湾漂流、龙潭山城、龙泉山城、白鹭洲、象牙山温泉等景区景点,包装推出了特色农产品采摘、金水湾漂流节、“白鹭之声”音乐会等旅游节会活动,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6.53万人,城镇化率51.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6.84%,绿化覆盖率40.38%,人均绿地11.27平方米,集中供热率100%。滨水新城建设扎实推进,成功进入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规划范围,“六横八纵”路网建成13条25.7公里,同步完成管网、电力、桥梁等配套工程建设;核心区水系、大清河沿岸景观和环城林带建设全面推进,北方珍稀植物园的瑶池映月、河心岛景区建成开放,新城生态景观初步显现;法院审判庭、公安局综合楼、新朝中投入使用,依水茗郡、清湖郡等重点开发项目进展顺利。老城区全面提档升级。开发各类地产50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9963户,新建和改造道路121万平方米,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座,新建改造排水管网89.4公里、供水管网95.6公里、供热管网100公里,燃气管网53.22公里,新建改造路灯4657基杆,新增绿地194公顷。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松山、李家台、城东等7个乡撤乡建镇,庆云堡、八宝、靠山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八宝镇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8个,建成了垃圾处理设施“两场五点”,开发小城镇各类地产40万平方米。城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榆树堡公铁立交桥、象牙山桥、八棵树大桥等重点桥梁改扩建工程,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大中修累计412公里,修建乡村道路547公里。

  生态文明水平持续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18%、水耗降低20%。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实现一县一热源,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规划目标,空气环境质量二级达标率92%。加大了对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力度,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积极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清河、寇河、沙河、叶赫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娄相屯等两个城区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100%。全力抓好防护林、村屯绿化、退耕还林、闭坑矿生态治理等工程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4.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1%。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市创建,创建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镇2个,市级生态村41个。

  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实施了郭蒋岭贯通、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弃管楼院改造等重点民生工程103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850元。累计转移劳动力50万人次,实现实名制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五险”参保人数达到34.9万人,新农保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99.6%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改造D级危房1302户,新建农村幸福院50个,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5所,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床位2700张。新建学校5所,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32所,校园网站开通率达到100%,组建了开原市希望幼教集团,幼儿园连锁率50%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91%,义务教育巩固率99.3%,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4.5%,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超过9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健全了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日益完善。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体育人口分别达到50.4%和46.6%。全力抓好信访稳定、安全生产、质量安全和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1.2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十二五”时期,我们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理念来确定工作思路、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用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始终坚持招商引资的中心地位不动摇,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效形成了全民招商、促进发展的浓厚氛围,招商引资成果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项目支撑。在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进程中,我们始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发展关键点,通过“向上争、对外引、自己上”,有效实施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和较强牵动力的大项目,实现了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的格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百姓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城乡群众,不断提高全市百姓的幸福指数。

  1.3 存在问题

  从发展水平看。我市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的“一小两低”现状和“大农业小工业、大农村小城市”的“两大两小”格局还没有实现质的改变。一是我市工业化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还不完整、企业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粗放增长模式尚未改变,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重点行业生产萎缩,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二是三产发展水平偏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传统服务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三是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城镇化水平没有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还不足以带动全域的发展,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城乡协同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从要素制约看。资金、土地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破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少,在建项目进展不快。一是我市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都处在亟需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使我市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等基本要素进一步吃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持续整顿导致地方融资更加困难,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愈加突出,很多项目建设遭遇资金瓶颈。二是规划、国土部门对建设用地的严格监管,在土地指标供应、建设项目审批等环节,对我市项目落地并快速推进形成制约。三是新环保法的出台,提高了我市承接大城市产业整体转移和项目落地的门槛,引进项目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经济指标看。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完成规划目标。一是“十二五”规划是我市在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处于快速增长的黄金期制定的一部中长期发展规划,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减速换挡的特征开始显现并持续加深,长期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开始集中凸显,经济增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二是为适应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主动调低了经济发展速度,更加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各项经济指标增速相对下降,数据更加客观真实。三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三期叠加”阶段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研判预测不够,导致一些力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措施落实效果不理想。

  从社会民生看。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由于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环境、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涉及民生领域的诸多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受限于地方财政能力,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项目缺乏有效投入,问题还没有切实得到解决,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责任还很重。

  1.4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内生性增长动力和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平衡的因素依然较多。但国际生产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资本、产业和技术的进一步流动,为我市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吸引域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新旧增长动力正处于转换之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下降,增长条件和增长动力都发生深刻变化,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本面是好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我市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奠定了制度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从省内看。辽宁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突破辽西北、“铁四通”经济协作区的创建,都为开原进一步扩大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环境,依托上述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开原必将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级的区域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从我市自身看。经过近年来的高强度投入和发展积累,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入运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并培育和发展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特别是我市高标准建设了经济开发区、滨水新城、造纸产业园、商贸物流服务区等重大载体平台,完全具备了承接各类企业落户和整体产业转移的能力,为开原“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积聚了无限潜能、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2.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四个着力”要求,牢固树立“五个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开原新一轮振兴发展,确保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提高市场要素配置的效率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带动促进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转变,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抢抓“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战略机遇,以开放促进创新,增强与外部资源要素的融合能力、吸纳能力,不断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新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把推进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稳增长、促发展、提效益的主线,以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展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切实增强我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态“红线”的关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强化招商引资的中心地位,全力以赴开展项目招商,多渠道促进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积极主动参与区域协作,争取在更大空间、更高层级的区域中谋求发展,提升我市经济活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生存性、发展性、公平性、安全性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真正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振兴的成果,实现富民强市。

  2.3发展目标

  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型造纸产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探索出一条富有开原特色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工业支撑、农业高效、商贸繁荣、城市拓展、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社会安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0亿元,年均增长7%,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9.6%和8.5%,三次产业比调整到35:20: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亿元,年均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5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出口累计实现29000万美元,年均增长5%。

  ——新型城镇化目标。城市建成区面积34.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3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建成区人均拥有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2%、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12%;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6.4%,城市绿化覆盖率40.5%;完成省级生态市创建,创建省级生态镇12个、市级以上生态村155个。

  ——社会民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6650元,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020元,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法定人员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脱贫率100%。

  三、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现代化工业发展趋势和规律,按照总量与质量并重、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的思路,加快建设“一区二园五集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通过高新技术引领和“互联网+”行动,推动我市工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到“十三五”期末,规模企业达到80户左右,工业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3.1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质量

  优化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通过“腾笼换鸟”、“嫁接改造”,努力盘活开发区停产、半停产企业,依法处置一批闲置企业。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供水厂扩建、市民广场、许台公铁立交桥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全覆盖。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积极发展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完善教育、医疗、金融、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仓储设施、采购存储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产品展销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税收占全市总量力争达到70%以上,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最宜人居、最宜创业的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为引领我市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稳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加快造纸产业园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服务功能和环境质量,打造交通便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专业造纸产业园区。建设北区8公里道路及配套管网、日供水3万吨的供水厂、集中供热中心和8万KVA二次变电所等重点基础设施;推进园区服务中心建设,拓展造纸园区、发展纸深加工区和物流园区。到“十三五”期末,产业园力争新引进企业3-5户,生产能力力争实现80万吨/年。

  规划建设化工产业园。为改善城区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在金沟子镇三道沟村规划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园。重点完成园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园区道路、供电、供热、燃气、给排水、绿化、亮化、污水处理、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内现有化工企业要有序迁出城区,向园区集中;积极跟进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在谈的重点化工类项目,确保签约落地、进驻园区。入园企业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化工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开原产业集聚的又一新高地。到“十三五”期末,产业园入驻企业力争达到5家以上。

  3.2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立足创新驱动、产业集约布局和绿色发展,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集聚、提升发展要素,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聚集,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起重机械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哈深冷、华原重型、凯尔重工、三洋重工、奥拓福水刀等拥有先进技术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资产整合、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链延伸。推进哈深冷二期、华原二期、三洋货梯和自动化停车场、奥拓福二期等项目建设,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的科研实力和产品独立设计及生产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装备制造高端化,促进起重机械、压力容器、通用设备、粮食烘干设备等主导产业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推进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把我市打造成以起重机械为主,集化工设备、粮食烘干设备等为一体的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到“十三五”期末,集群规模企业力争达到30户左右,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

  食品和包装产业集群。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和创造需求为目标,以品牌建设、质量提升、布局优化、诚信发展为重点,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加供给能力,保障质量安全,推动食品加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加快发展各种方便食品,深度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等新型产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重点推进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和熟食品深加工、嬴德肉禽调理品深加工、川顺冷鲜食品加工、凯祥鸭业熟食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的改扩建;鼓励飞盛包装、兴华纸塑等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资合作;依托造纸产业园的原料优势,积极引进纸包装生产企业,提高集群的产品档次和生产能力,拉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三五”期末,集群规模企业力争达到15户以上。

  建筑装饰家居材料产业集群。以德尔环保新材料、秦恒科技、亿星管业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家居装饰材料、高档家具等产业。把德尔环保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为德尔集团中国北方总部基地,建设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展示、营销于一体的新型环保装饰板材和家居用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秦恒科技二期扩能升级改造项目,着力引进环保、节能、防火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丰富产业内涵,扩大生产规模。到“十三五”期末,集群规模企业力争达到18户以上。

  生物和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益海嘉里、亨泰化工、亨泰药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全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在医药、工业、农业等多领域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丰富产品种类、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东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益海嘉里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麦芽糖浆、氨基酸等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建设以亨泰化工、亨泰药业为主体的现代医药中间体及化学药品产业集团。到“十三五”期末,集群规模企业力争达到8户以上。

  新型环保造纸产业集群。以造纸产业园为载体,发挥兴东纸业、豪唐纸业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具有现代工艺和管理水平的新型专用纸生产企业,适度引进纸加工应用和产品营销、物流配送等配套企业。鼓励企业研发造纸新技术,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加大节能降耗和减排力度,实现产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推进兴东纸业二期、豪唐纸业生活用纸及卫生用品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造纸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期末,集群规模企业力争达到5户以上。

  3.3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加强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积极推进风光互补发电、太阳能光伏大棚等分布式发电、纤维素燃料乙醇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业层次,开创我市新能源产业新局面。到“十三五”期末,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力争达到5户左右。

  3.4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组建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抓好省级开发区服务中心和起重机共性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企业技术需求网络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现扩能升级。鼓励扶持企业发展高新技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7个,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产学研技术联盟40家,申请发明专利110个,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以上,新增省级著名商标17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型、效益型、品牌型、生态型、安全型现代农业。围绕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二区”、“二带”、“五大优势产业”和“六大基地”,多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高产区和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

  4.1稳定提高粮食生产

  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创建、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建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率。加速建设并完善粮食仓储设施,提升粮食仓储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广粮食作物优质新品种10个以上,实用新技术10项以上,累计创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60%,农机总动力年均递增1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5%,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5亿斤以上,有效仓容达到250万吨以上。

  4.2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西部平原综合发展示范区。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西核心区建设,以庆云、八宝、中固、业民、金沟子等沿线乡镇为主体,着力打造“沈四”和“新三线”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支持示范区加强农业品牌创建与培育,走绿色无公害发展道路。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创建农业标准园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加强认养农业园建设,鼓励发展垂钓、采摘、观光、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打造绿色稻米、畜禽养殖、绿色蔬菜、水产养殖、休闲农业五大优势产业区。到“十三五”期末,示范区建设1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所有产品均达到绿色A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率达到65%以上,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年均开发智能日光温室小区500亩以上,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个;建设集水产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淡水养殖基地1万亩;年均发展休闲垂钓、田园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基地5处以上,认养农业园2个以上。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导区和重要引擎。

  东部山区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彩色苗木、榛子、水果、烟叶、蓝莓和中草药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彩色苗木产业基地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彩色苗木产业第一县”地位,坚持“五线带全市”的发展战略,以靠山镇为龙头,加快中固、马家寨等重点产业区发展,支持云清集团、绿动苗木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东北亚国际花木城、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展示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发展高端精品彩色苗木和具有北方特点的乡土原生态树种,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彩色苗木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榛子产业基地以全省千万亩经济林建设为契机,提升威远、马家寨等重点产区的生产水平,逐步向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拓展,完成新增5万亩、更新改造10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水果产业基地围绕松山、莲花、黄旗寨等主产区,提升南果梨、尖把梨、K九等传统果品品质,培育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着力引进果品深加工企业,到“十三五”期末,水果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烟叶产业基地要以八棵树、李家台、林丰为重点,积极落实国家种植计划,建设高标准集中烤烟区2处。蓝莓产业基地以林丰乡为重点,辐射八棵树、李家台等乡镇,年均新增蓝莓栽植500亩,到“十三五”期末,总面积突破3000亩,建成省内规模较大的蓝莓生产基地。中草药产业基地以黄旗寨等乡镇为重点,以林下参为主打品种,年均新增1000亩,到“十三五”期末,总面积达到3万亩。

  4.3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赢德肉禽、雨润食品、胜利牧业、凯祥鸭业、绿荷米业等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引进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带动力的产业化项目,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加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等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产业整合、产销对接,增强农业获利能力,到“十三五”期末,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培育扶持种粮大户,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十三五”期末,完成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00个,发展家庭农场110个,土地流转71.5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65%。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三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快速检测合格率确保稳定在98%以上。

  4.4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

  以建设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化养殖示范区和集中养殖基地为重点,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扩大猪、牛、羊、禽等优势产品的规模,推进健康养殖、绿色养殖、无公害养殖,加强疫病防控,健全完善市乡村三级疫病防控网络,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和良种覆盖率,促进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育壮大赢德、雨润、凯祥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带动我市畜牧业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新建标准化畜牧小区、规模化养殖场50处,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00万头、50万头、60万只和150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6万吨、3万吨,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

  4.5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市级农业服务能力,整合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机构资源,实现农业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气象事业,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作业和预报预警精准化能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以工业设计及研发、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批零商贸、休闲旅游、房地产、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挥我市位于连接东北地区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专业市场、打造特色街区、丰富服务业态,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推动服务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5.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包装展示等重点环节,支持传统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鼓励起重机械、新型造纸、生物制药、压力容器、粮食烘干设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面向生产经营的公共研发、检测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服务型制造业,不断提升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引进建设一批星级宾馆、高档写字楼、会展中心等项目,为全民创业、产品展示、商务采购、专业论坛、旅游观光等提供综合型商务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实现生产企业主辅分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扶持本地的现有物流企业加速发展。加强产品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信息化管理,提高食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推动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等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推进东北亚国际苗木城和华科钢贸城建设。依托京哈铁路、哈大客专、沈四高速、102国道、辽蒙欧国际铁路等重要通道,规划建设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和滨水新城商贸物流集聚区,着力打造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以及高铁配送四个物流中心,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流动,提升我市物流业发展水平。

  创新发展金融业。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引进金融机构5家,成立小贷公司5家,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0亿元和175亿元。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深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创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业零售业以及社区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促进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开原赶场小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原网贸港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建设“网贸港公共服务平台”和实物展厅,打造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商贸平台,实现常规商品和服务即时销售,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5.2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壮大批零商贸业。支持大润发维华商业广场、大商新玛特等大型商业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有规模、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型商业集团、中华老字号等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入驻开原,大力培育特色购物娱乐街区,引导百汇食品商行等具备条件的商贸企业向农村乡镇延伸,促进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到“十三五”期末,连锁农家店覆盖率实现100%,培育步行街特色购物、解放路名品购物、火车站时尚商务以及象牙山、古城的旅游购物等特色街区5个。

  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推进百里画廊特色旅游带建设,打造五大旅游品牌。一是依托以温泉度假村为重点的象牙山风景区、白鹭洲自然保护区景区、砬子山森林公园,打造自然山水游品牌,其中象牙山景区力争创建国家四A级景区;二是以咸州古城开发复建、龙潭山城和龙泉山城提档升级为重点,开发挖掘辽金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打造历史文化游品牌;三是加快辽海草原湿地开发,推进庆云老虎头、八宝大湾屯锡伯族民俗村建设,打造湿地生态和民俗文化游品牌;四是推进滨水新城大清河生态景观区、中央公园建设,提升开原大戏院演艺水平,打造城市风光和二人转艺术游品牌;五是开发特色农产品采摘、垂钓、农家乐、漂流、滑雪等旅游产品,打造乡村休闲游品牌。组织筹办好龙潭寺庙会、锡伯族文化交流节、白鹭洲观鸟节、象牙山梨花节、开原冰雪节等重大主题节会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开发富有开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扩大开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理性发展房地产业。科学判断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优化房地产用地供给结构,严控老城区用地供给、加快滨水新城高档商业地产开发。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吸引域外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投资,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限制超量开发,积极消化存量,房产开发总面积控制在250万平方米左后。规范房产市场,建立公平有序的交易秩序。严格履行工程建设法定程序,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适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单位功能社区化、居民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趋势,积极推进以家庭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业大发展,使家庭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成为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鼓励各种经济主体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养老、医疗、康复、家政、家教、便利店等业态,实现社区服务多样化和全覆盖。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

  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资源约束,适应社会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镇为节点、市域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发展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6.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调整、优化布局、组团发展”的要求,推进城市功能系统有效整合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实现滨水新城区、古城区、老城区、开清之间联动区、开发区城市功能区、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区齐头并进、一体化发展。

  滨水新城作为城市建设主攻方向,“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7.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吸纳人口5万人左右。实施好棚户区改造,推进职教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医院分院、鸿基水岸、欧蓓莎城市综合体等各类地产项目建设。古城建设要融入到滨水新城之中,统一规划、同步建设,进一步挖掘“四国故都”、“五朝重镇”、“庙城”等深厚的历史宗教文化底蕴,以寺庙复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精品项目点,以点连线、以线扩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将古城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人居商贸于一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要完成十栋房、综合执法局地块开发建设,实现新老城区无缝对接。着力于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弃管楼院改造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传统商业街区提档升级;加快星级酒店、商务会馆、商贸服务综合体、停车场(点)建设;完成东环路等25条道路改扩建和娄相屯净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经济开发区城市功能区重点推进行政中心、产品汇展中心、商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产业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区建设。开清之间联动区以开清同城化为目标,突出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建设,打造集聚星级宾馆、大型购物中心、商业一条街、高档文化娱乐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高端商住服务区。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原则,重点加快推进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的滨水新城商贸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

  6.2加强重点镇建设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扶持和发展一批经济有实力、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和带动力较强的重点镇。积极扶持庆云堡、中固、八棵树、威远堡、靠山等五个区位优势明显、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中心镇,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庆云堡镇要按照县城标准,加快开发步伐、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优美环境、提升服务功能,到“十三五”期末,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集行政、商务、人居为一体的开原副中心。中固等四个镇作为各自所在的区域中心,要坚持按新市镇标准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促其成为联系中心城区、带动周边村镇的重要节点。八宝镇要以国家第三批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依托新型造纸产业园和开原西站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心镇区升级改造,集聚人口和产业,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典范,成为开原经济重要的隆起带。金沟子、业民等乡镇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以城带乡、以产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力和带动作用,成为农村产业集中、人口集聚集约发展的核心和支点。

  6.3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和宜居乡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继续加强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卫生所、老年活动室、社区警务室、图书阅览室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道路硬化、垃圾池、农村安全饮用水、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以省级标准为点、市级标准为线、县级标准为面的宜居乡村建设空间布局,逐步开创全市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新局面,探索一条属于我市可行的、可复制的宜居乡村建设道路,推动全市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均衡发展。

  6.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畅通和文化“六大工程”,推进城市环境、设施、功能的提档升级,努力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坚持规划引领,坚决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城市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总体规划,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加强规划审批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工作,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6.5加强城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三纵两横”路网骨架为重点,实施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水平,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干支结合、畅通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增市内公交线路3-5条,向近郊乡镇延伸,开辟公交线路,实现城市功能区与公交线路同步拓展。到“十三五”期末,营运线路总长度将达到380公里,线路网密度达到3公里/每平方公里。新建汽车客运开原西站,开发区公交停车场、防雨候车亭等公交设施,启动智能化公交管理系统。

  七、扩大对外开放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开放领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两手抓,实现引进域外资金、参与区域协作、加强外经外贸的重大突破。

  7.1突出项目招商

  坚持项目招商中心地位不动摇。充分利用开发区、商贸区、专业产业园和城市新区及建成区等载体平台,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牵动作用强的大项目,推动我市经济在扩大增量中实现质量提升、转型升级。深化央企、民企、沪企辽宁行以及造纸企业开原行、起重机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成果,加强与央企、名企对接与跟进,主动承接各类项目和整体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域外大企业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借力发展,促进我市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7.2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我市处在“辽满欧”国际通道的节点作用,发展跨境物流,将我市工业园区打造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经济技术协作,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区。以新一轮东北振兴为契机,以“铁四通”经济协作区为依托,加强与四平、通辽等地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开放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错位发展。深度参与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等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争取在更大空间、更高层级的区域实现借力发展。

  7.3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自营出口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市创建,以碧水青山蓝天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打造山青水净、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8.1强化节能减排

  落实新上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减排工作,从源头削减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的排放。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建设城乡垃圾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禁止工业企业开采地下水,推进4万吨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引导鼓励企业使用中水,加快工业节水及循环用水步伐。

  8.2整治农村环境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开展畜禽养殖场及养殖小区环境影响评价,推进养殖粪便、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确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逐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加强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监管,推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田、制肥、饲料化、能源化,促进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开展在重点流域设立基层环保所试点工作。

  8.3加强生态建设

  实施青山工程。构建东部山区丘陵、西部平原和辽河流域林业安全三大生态屏障区。积极推进林权改革,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集中力量实施清理小开荒、围栏封育、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村屯绿化、闭坑矿山生态治理、护林防火等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造林绿化面积10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体系五期工程6.5万亩,林地保有量达到14.478万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实施亮子河、马仲河环境综合治理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治理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加强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重点河流以及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治理河流12条,新建堤防100公里、加固堤防67公里、重点护岸工程268公里、疏浚河道174公里。

  实施蓝天工程。实施锅炉节能改造、烟气余热再利用、暖房子、农村沼气新能源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禁止新上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限期淘汰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设备,限期整治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城区空气质量确保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40天、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完成省、市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

  8.4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循环经济物流产业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引进各类再生资源经营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顺应群众新期待,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着力发展和改善民生,确保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9.1积极扩大劳动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建立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多渠道促进就业。完善岗位数据库、人才储备数据库,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以培训促就业;鼓励扶持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对外劳务合作,多途径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就业援助,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加强劳动仲裁和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劳动者劳动报酬合理有序增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三五”期间,开发就业岗位2500个,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年均新增实名制就业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有就业愿望的新增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0%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培养职业技能人才3000人,其中高级人才500人。

  9.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落实国家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依法推进扩面征缴,侧重抓好非公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因征地而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工作,逐步把各类人群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到“十三五”期末,辖区户籍人口和异地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偿,失业有保障的工作目标。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救灾体系和医疗救助管理,坚守民生底线,重点加快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跨部门交换共享;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加强低保核查,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低保标准量化确定机制,实现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分别提高7%和10%以上;加快推进农村D级危房改造和城市保障房建设。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推进沁春园老年康乐中心和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以及庆云、八宝等3家农村中心敬老院建设,健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信息化服务网络。“十三五”期间,增加各类养老床位130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重要达到65%。加强社区活动场所升级改造,实现省定标准达标率100%;依托网格化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供暖、燃气等民生服务与社区无缝对接,实现社区为民服务零距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以建档立卡为前提,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到“十三五”期末,确保1.7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实现脱贫,300户移民扶贫户异地搬迁。加强殡葬管理,异址新建殡仪馆和殡葬服务中心,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

  9.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学校建设现代化、教育发展特色化、教育管理规范化为目标,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振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育信息化、民办教育发展、校园安全等七大教育工程,建成基础教育强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招录体制,实施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完善校长竞聘、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整合民族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三五”期间,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3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10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幼儿园普惠性覆盖率达到95%;新建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1所,通过校舍建设、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措施,改造薄弱学校51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2%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以上,“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9.4大力发展人口和卫生事业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措施。巩固新农合制度,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最大限度发挥新农合基金的保障作用。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区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和技术协作机制。健全中医中药服务体系,市中医医院达标升级为三级医院。推进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保妇保等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每千人病床增加10%、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和7.5‰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0.11‰以内,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以上。落实国家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27‰和0.46‰以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力做好妇女儿童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9.5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依托开原文化特色,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做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辽北区域性文化强市。积极创建“中国书法之乡”,规划建设集艺术培训、图书阅览、文物展示、书画创作和戏剧(电影)演出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做大开原大戏院演艺公司等文化企业,挖掘整理珍贵并具有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的民族及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在线影院建设,切实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体生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十三五”时期,建设全民健身网点120处,建设占地4.5万平方米的标准体育场和占地5万平方米高标准体育馆各一处。到“十三五”期末,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人均公用体育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

  9.6构建公共安全维护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实战化水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及非法宗教和恐怖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快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与政府监督检查并网衔接,重点加强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机械、建筑、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城市燃气等行业和领域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其它违法行为,杜绝重大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化质量建设年活动,提升我市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群体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9.7加强依法治市和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扩大基层民主,支持在城乡社区(村)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积极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实践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活动,积极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动员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强化双拥工作,积极开展第九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积极做好预备役人员的储备。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负重拼搏、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开原精神,在全社会构建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凝聚推动开原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切实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十三五”规划描绘了开原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和宏伟蓝图,我们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建立新常态下符合开原实际的保障机制,举全市之力,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10.1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推动开原新一轮振兴发展、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十三五规划》的认识,坚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做到依规划决策、按规划行事。政府要切实承担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搞好服务,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实施正常推进。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遵循规划要求,完成所属领域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做好规划宣传动员工作,使规划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注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10.2健全实施机制

  确立《十三五规划》的主体地位,规划内容和目标通过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延伸和细化,形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构建完善的规划体系。抓好《十三五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多规合一,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科学编制好年度计划,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年度,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规划的实施。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结规划实施成果,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对规划执行情况,要积极开展自查评估,主动向人大汇报、向政协通报、向社会公开,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实施过程中如遇不可抗力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市政府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10.3破解要素制约

  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划定工作,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用地保障。抓好耕地后备资源和未利用地开发,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五项制度,依法处置征而未用、供而未建等闲置土地,盘活存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特殊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入市的有效途径,多渠道破解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财源建设,不断巩固现有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发展基础财源,培育新兴财源,构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撑体系;根据国家投资导向,做好重大项目的包装、储备和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落实一批资本金专项基金项目;整合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企业资源,搭建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采用PPP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开展内引外联,积极开拓新的经济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强化人才保障,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管理和激励机制,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坚持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加快高层次急需人才集聚,努力扩大人才增量。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三五”期末力争达到45%。

  10.4推进项目建设

  继续实施项目驱动战略,将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保投资,以投资促增长,全力以赴抓投资、上项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承载能力,通过“向上争、对外引、自己上”,着力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方面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通过项目拉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积聚发展潜力、提升保障能力。

  10.5深化各项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规范政府权力运行。继续推进庆云堡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实施对区域中心镇简政放权。完善全程代办制度,推行网上并联审批等电子政务应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严格执行《预算法》,严控一般性支出和预算追加。深化商事制度、农业农村、文化产业,干部人事等各领域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开原”。

  《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蓝图,目标催人奋进、任务繁重艰巨。全市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把握发展规律、聚焦发展主题、紧盯发展目标、顺应人民期待,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全力推动开原新一轮振兴发展,为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